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诊疗感悟】中医对肥胖的分型和选穴

关于“肥胖”的字义,早在《说文解字》中便有记载:“肥,多肉也。从肉从卪。”“胖,半体肉也。一曰广肉。从半,从肉,半亦声。”中医学对肥胖的认识源远流长,最早的系统性记载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首例与肥胖相关的病案见于西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文王病喘,头痛,目不明。臣意心论之,以为非病也。以为肥而蓄精,身体不得摇,骨肉不相任,故喘,不当医治。”此案指出,肥胖者体内精气蓄积,加之身体活动量不足,导致骨骼肌肉难以支撑庞大的躯体,从而引发气喘。这警示我们,肥胖是一种需要及时干预的病理状态,否则可能诱发多种并发症。

与西医主要关注脂肪堆积不同,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肥胖是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致力于调整肥胖背后的系统性失衡。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常将肥胖归纳为5种基本证型,并针对这些证型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调理。

脾虚湿阻型

此型临床最为常见。主要症状:形体肥胖臃肿,肌肉松软不实,面部皮肤油脂分泌多,常感疲倦乏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或食量正常,大便溏薄或黏滞不爽;舌象多为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脉象濡缓。患者多有饮食不节或过度劳累史,导致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常,湿浊内停。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化湿消脂。

取穴:以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主,如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丰隆穴等。

胃热湿阻型

此型患者多体形壮实肥胖,面部油腻,食欲亢进,易感饥饿,伴有口干口苦,喜饮冷食,大便秘结或黏滞,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本型多见于青壮年,因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刺激之物,致湿热蕴结于胃肠道。

治疗原则:清热化湿、通腑消脂。

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如曲池穴、合谷穴、内庭穴、天枢穴、上巨虚穴等。

若便秘严重,可加用支沟穴、大肠俞穴,以通腑泄热;若食欲亢进明显,可加强刺激耳穴“饥点”,以抑制食欲。

肝郁气滞型

此类患者体形以腰腹部肥胖为主,常伴情志不畅、烦躁易怒或抑郁焦虑,以及胸胁胀满、嗳气频作、月经不调等症状;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其发病多与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抑郁有关,致使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取穴:以太冲穴、期门穴、肝俞穴、内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等为主。

脾肾阳虚型

本型多见于中老年肥胖患者。症见形体肥胖松软,尤以下半身为甚,面色苍白或黧黑,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嗜睡,性欲减退,夜尿频多,大便溏薄;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此因脾肾阳虚,不能温化水液,导致水湿代谢障碍,脂肪堆积。

治疗原则: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取穴:以关元穴、气海穴、命门穴、肾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太溪穴等为主。

阴虚内热型

此型相对少见。症见体形肥胖,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津,脉细数。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或长期熬夜、过度劳累者。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润燥降火。

取穴:以三阴交穴、太溪穴、照海穴、内关穴、百会穴等为主。

以上5种证型在临床中常相互兼夹,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综合运用针刺、推拿、艾灸、埋线等多种疗法。同时,必须辅以全面的健康指导,嘱患者避免过食肥甘厚味,做到粗粮与细粮合理搭配,并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饮食习惯,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作者供职于河南推拿职业学院)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诊疗感悟】中医对肥胖的分型和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