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长假,谨防“脚下风险” 骨科专家提醒:崴脚非小事,处理不当可能牵连腰膝 本报记者 蒋升 通讯员 王栊羚
夏晓斌(左一)在手术中 |
中秋、国庆长假到来,很多人都已做好过节计划:有的打算带着全家旅游散心,有的就“宅”家里跟亲朋好友聚聚,有的准备每天去健身房打卡,这样在聚餐时,就不会有太大负罪感。
“我们鼓励工作繁忙的现代人趁着假期好好放松,但千万不能忽视健康。”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关节一病区主任、夏晓斌主任中医师对此感触很深,“每年这种时候,因踝关节损伤来就诊的患者会比平时增加近两成。”究其原因,多与运动、意外及不良行走姿势有关。
“很多人觉得该病并非大事,休息几天就好了,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夏晓斌提醒,踝关节损伤可细分为很多类型,若处理不当,有可能演变为陈旧性损伤,还会因力线改变而产生膝痛、腰痛等。
天气凉快后
因此受伤的人不少
踝关节损伤也就是俗称的崴脚,是指足过度内翻或外翻引起踝部韧带、肌腱、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根据受伤体位可分为内翻位和外翻位,主要表现可为踝部肿胀疼痛、运动功能受限。其约占所有运动损伤的30%,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现率同样很高,哪怕是在路上正常走着都有可能中招。
“关节是骨与骨之间的必要连接,也是容易受伤、病变的部位之一。”夏晓斌提到,往年科室接诊的多为创伤病人,但随着大家安全意识不断提高,这类患者少了,反倒是因追求健康而导致运动损伤的患者每年约以5%的速度增长。
25岁小伙丁鹏(化名)就是这样受伤的。
日前,丁鹏约了三五好友一起打篮球。谁知在一次进攻时,本想持球变向突破的丁鹏不慎扭到脚,之后一阵钻心刺痛感席卷全身,疼到连点地走都困难。
“崴脚在有跑、跳及快速转动等动作的对抗性运动中极为常见,严重时可伴有韧带撕裂或影响关节稳定性。”夏晓斌说,经检查,丁鹏的右脚踝关节骨折伴韧带损伤。
所幸,丁鹏的局部撕裂不算严重。经相应治疗后,他目前恢复不错。
与丁鹏类似的故事近期还有很多。
由于天黑没看清路,被石子绊倒或因疏忽踩到坑导致崴脚的患者在夜间急诊中占比很高。之前有个姑娘来看病时,脚踝都已肿成“萝卜”了。”夏晓斌呼吁户外运动爱好者,应首选车流量少、照明好的平坦路段,以降低受伤风险。
不过,就算在家里也不能大意。
夏晓斌提到,前段时间,自己的一个电商朋友就在下楼时意外扭伤了脚。哪知这小小一下竟“摔”出撕脱性骨折,“按这严重程度,等能慢慢恢复走路,至少也得两个月。”
崴脚发生率为啥那么高
受伤后请记得这样做
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人都曾为遭遇崴脚而烦恼。为啥你的脚丫子那么脆弱?这与它的特殊结构有很大关系。
绝大多数的崴脚都发生在脚外侧,这是因为内踝与距骨的空间比外踝大,并且内踝比外踝短,因此足内翻的角度比足外翻的角度大,加之踝关节外侧副韧带力量较内侧弱,容易“侧翻”。
此外,当我们处于跖屈状态,也就是绷紧脚尖或前脚掌先着地时,内外踝与距骨后方吻合不够紧密,稳定性也较差。“尤其是那些平时爱穿高跟鞋出门的女性要注意了,这种搭配会让身体重心被迫前移,更易引起崴脚。”夏晓斌讲到,长时间穿高跟鞋还会让脚掌“遭罪”、脚趾“受苦”,如引起足底筋膜炎、拇趾外翻等。
若在户外活动时突然崴脚该怎么办?需牢记以下几大原则。
“首先应立即停止活动,千万别想着先往前走走,找个宽阔的地方再休息,这可能会引起二次损伤。”夏晓斌强调,崴脚后关节内可能会出现急性水肿,此时不宜用力揉搓,可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脚踝处20~30分钟,有利于减缓疼痛。
在此基础上,还可用厚布或绷带对扭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但注意不能包得太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其间可用枕头或垫子将脚部抬高。若情况严重,请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另外,若短期内频繁崴脚,在运动或走路时常感觉脚踝存在明显疼痛,请尽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