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99.21%的男性死于过劳猝死。”——这句话一出,简直比恐怖片还吓人。你能想象吗?十个男人里有九个被工作榨干,像坏掉的灯泡一样随时“啪”的一声熄灭。可惜,真相却连恐怖片都算不上,只能叫做“烂片”。因为这份报告,从头到尾就是虚构的。
这几天,一份号称“甲骨文财经”发布的《中国男女群体消费与生活状态差异化调研报告》在网上到处乱飞。标题唬人,数据精准到小数点后两位,乍一看还真有模有样。寿命、消费、婚姻、过劳猝死——全都整齐排列成表格,仿佛“真相”就摆在眼前。但记者一查:对不起,“甲骨文财经”根本不存在。你想找它的官网?查无此人。你想看看原文?抱歉,没人能提供。它就像一个披着学术马甲的幽灵,凭空冒出来,制造“真理幻觉”。
这就好比有人端上来一盘看似色香味俱全的川菜,撒了辣椒油,摆了香菜,冒着热气,结果你一筷子下去,发现是塑料做的假菜。问题是,这假菜不止没人骂,还被人当真嚼下去,嚼得满嘴是血。
为什么会有人信?因为它“精确”。精确到81.27%、84.32%、99.21%。人类对这种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有天然的崇拜感,总觉得算得这么细,肯定靠谱。可别忘了,一个连机构都不存在的“报告”,精确数字从哪来?凭空编的。说白了,这不是调研报告,是小说,而且是连常识都不尊重的烂小说。
来,看看它的漏洞。它说上海女性月均消费10872元。上海统计局的真实数据呢?2025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7800元,人均消费支出4529元。换句话说,这份报告里的“月消费”已经超过了实际收入。你听懂了吗?就是有人月薪5000,却能月月花一万零八百。这不是消费,这是魔术。
再看寿命差距。报告硬说女性能活到95.98岁,男性只能活到65.75岁,相差30岁。问题是,国家卫健委9月刚刚公布数据,2024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79岁,女性大约81岁。哪来的95?哪来的65?就问一句:这玩意儿是统计出来的,还是算命先生掐指一算?
最搞笑的是那个“99.21%男性过劳猝死”。大家都知道,男性确实承担更多高强度工作,但猝死原因千千万,怎么可能有一个接近百分之百的单一解释?这是科学?这是编段子。你要真信,那还不如去看微博段子手。
问题来了,既然这报告漏洞百出,为什么还能火?因为它猎奇。它挑动性别对立,制造“男性短命、女性长寿”的噱头;它伪装成大数据,把人人关心的消费、婚姻、健康搅和进来。然后,自媒体一拥而上,截个图、配两句“这数据太吓人了”,轻松收获几万点赞。没人管真伪,反正传播得越广,流量越多。甚至有博主公开说:“数据准不准不重要。”一句话戳穿了这场荒诞闹剧的本质:造谣不为别的,就为赚钱。
说白了,这不是什么“报告”,而是生意。用虚假的“调研”去套取眼球,再把眼球变成广告费。你被吓一跳,他赚得笑开花。这种行为,本质上就是“信息诈骗”。
更恶劣的是,它不只是骗人,它在制造分裂。你去看评论区,很多人看了“报告”就信了,立刻开始骂:男人怎么活得这么惨,女人怎么花得这么狠。于是,性别矛盾被硬生生挑起来,成了某些人收割情绪的工具。今天造个性别对立,明天编个地域对立,后天再整一份“城市排名”。模式不变,话题总能爆。
好消息是,这次不是所有人都糊弄过去。媒体跟进调查,专家公开打脸。比如人大人口与健康学院的杜鹏教授,直接指出“平均寿命”这种说法就是错的,专业上叫“平均预期寿命”。对方不仅胡编数据,连基本概念都搞错。像极了小学作文里写的“科学依据”。
坏消息是,这类“假报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8月,就有人冒出过“甲骨文大数据”的版本,满嘴都是三无数据。只要没人彻底刹车,下次换个马甲,还会有“未来观察院”“全球智库社”继续出炉。
这时候,就得问一句:平台干什么去了?自媒体要不要负责任?中国政法大学朱巍教授说得很清楚,《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已经要求平台要让账号为真实性负责。虚假内容传播,就是违法行为。禁言、封号,该有的处罚一样不能少。
国家层面其实已经出手。中央网信办最近搞的“清朗行动”,就是专门整治这种挑动对立、制造负能量的假信息。重点就是查榜单、查推荐、查评论,把这类虚假标签化的东西清干净。道理很简单:谣言不止害人,还会污染整个舆论场。
对普通人来说,其实也有一把“防骗三件套”。第一,用常识判断。月薪八千怎么可能月消费一万零八百?第二,看出处。真机构的报告,绝不会查无此人。第三,看方法。没有调查对象,没有样本数,没有方法论,全是糊弄。记住一点:真正的权威报告,永远不会怕你查。怕你查的,才是假的。
说到底,这件事提醒我们,假报告的毒害,不在于它有多蠢,而在于它懂得迎合人性。人喜欢猎奇,喜欢分组对比,喜欢看到“别人惨、自己幸存”。这些虚假数据,就是抓住了人类最脆弱的心理按钮。可如果我们总是甘愿被操控,那造假者就会永远有市场。别忘了,互联网最大的骗局从来不是数据,而是“你愿意相信”。这才是真正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