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家事有方:缓解“秋燥” 秋分节气健康处方请收好

9 月 23 日,我们迎来了 “秋分” 节气。民间素有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的俗语,随着季节的悄然变换,做好健康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进入秋分以后,天气一天比一天凉爽,气温出现明显降低,自然界中阳气逐渐收敛,阴气不断增长。这一节气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气温的逐步下降,二是天气愈发干燥,“寒” 与 “燥” 成为秋季的显著特征。受气温降低影响,人体血管易出现收缩,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天气干燥、降雨量减少,又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这两种情况叠加,使得秋季,尤其是天气刚转冷的阶段,成为心脑血管问题的高发时期,需要特别留意。

秋分也是应对 “秋燥” 的关键阶段,不过秋分前后的 “燥” 存在明显差异。

在秋分之前,由于夏季的余热尚未完全消散,空气干燥的同时温度相对偏高,此时的 “燥” 被称为 “温燥”。温燥容易引发身体不适,常见的有口干舌燥、咽喉肿痛、皮肤瘙痒等症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困扰。

而到了秋分之后,冷空气活动愈发频繁,气温持续下降,“燥” 与 “寒” 相互结合,形成了 “凉燥”。凉燥除了会导致干咳、皮肤干裂等干燥相关症状外,还可能伴随怕冷、鼻塞、流清涕等类似 “风寒感冒” 的表现。尤其在北方地区,由于降水较少、风力较大,“凉燥” 的特征更为明显,对身体的影响也相对更大。

民间流传着 “春捂秋冻” 的说法,然而 “秋冻” 并非毫无节制,需要把握好适宜的度,不能盲目进行。当外界气温较低,例如降至 18 摄氏度以下时,就应当适当增加衣物,做好保暖措施。中医认为 “百病从寒生”,且人体阳气多汇聚在身体下部,所以在秋季保暖时,要重点关注脚踝、膝关节、腰部等部位,避免这些关键部位受寒。此外,秋天空气干燥,身体容易缺水,因此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日常可以选择用秋梨搭配冰糖煮水饮用,也可以在其中加入陈皮,或者用冰糖、蜂蜜煮水,这些方法都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为身体补充水分。

秋分作为季节交替的 “健康关键期”,人们在防护上需要兼顾两方面,既要缓解秋天干燥引发的口干、皮肤干等问题,又要防范寒凉之气对身体造成伤害。在饮食调理方面,可以选择适当的药膳,通过合理饮食滋补身体,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

省钱又省心在日常饮食中,像甘蔗、荸荠、梨、葡萄等食材,适当摄入对防止秋燥具有一定益处。这里推荐一款适合秋季的药膳 —— 沙参麦冬瘦肉汤,这款药膳尤其适合脾胃功能相对虚弱的人群。具体做法为:准备半斤瘦肉,搭配 30 克沙参、30 克麦冬,再加入适量大枣和生姜,一同放入锅中煮开,随后转小火继续炖煮 30 分钟,最后加入少许盐调味即可。这款汤品在生津润肺方面效果显著,有助于缓解秋燥对身体的影响,为健康保驾护航。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家事有方:缓解“秋燥” 秋分节气健康处方请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