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心理咨询有时不是教人变好,而是变“坏”

成都专业心理咨询师推荐|爱己心理

大多急于得到答案的人往往在第一个路口就失去了耐心,而能够与问题共处的人,走着走着终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已站在答案的中央。

社会定义的“好”,如何让我们生病

我们生活在一个对“好”有着明确标准的社会里:好孩子应该听话懂事,好员工应该任劳任怨,好伴侣应该无私付出。这些期待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许多人困在“表演型自我”中。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假自体”,由温尼科特提出。当一个人过度依赖假自体生活,他的真实情感和需求就会被压抑。这种分裂最终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空虚感......

我的另一位来访者杨女士,45岁,是一名全职妈妈。她每天的生活都围绕着丈夫和孩子转,几乎忘记了如何为自己而活。当她开始找回自己的爱好,甚至偶尔“自私”地花一下午时间读书或会友时,她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

“我觉得自己变坏了,”她坦言,“但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感到活着。”

咨询室里的“安全使坏”空间

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人可以安全“变坏”的空间——在这里,你可以表达愤怒、展现自私、承认阴暗面,而不会受到评判。

27岁的程序员阿斌最初来找我时,困扰于自己对父母的矛盾情感。“我应该爱他们,但我恨他们对我生活的控制。”他几乎咬着牙说出这句话,随即又为自己的“不孝”而道歉。

在接下来的咨询中,我鼓励他完整地表达对父母的愤怒,甚至使用空椅子技术让他直面想象中的父母。几次大声的“咆哮”后,他哭了:“我从没允许自己这样恨他们。”

有趣的是,当他接纳了自己的“恨”,真正的理解和爱才开始有空间生长。几个月后,他能够心平气和地与父母设立边界,关系反而改善了。

当“变坏”其实是变真实

许多人所认为的“变坏”,实际上只是变得更真实。社会规训我们相信:愤怒是坏的,自私是坏的,反抗是坏的。但这些情绪和行为本身是人类体验的自然组成部分。

健康的自私:适度维护自身利益不是道德缺陷,而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一个完全无私的人,迟早会耗尽自己。

合理的愤怒:愤怒是边界被侵犯的信号。学会表达愤怒,不是变得暴躁,而是学会保护自己。

必要的反抗: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对压迫性的关系提出异议,这些看似“叛逆”的行为,实则是自我尊重的表现。

心理咨询不是鼓励人成为反社会的恶棍,而是帮助他们找回被压抑的真实自我。这个过程在外人看来,有时确实像是“变坏”。

从社会期待到自我接纳的艰难转变

改变的过程充满内疚和恐惧。当我们开始打破固有的“好”模式时,内心那个被内化的批判声音会强烈反抗。

一位50岁的来访者在学会拒绝同事的不合理请求后,连续几周失眠:“我感觉自己成了坏人。”直到她发现,同事并没有如她预期的那样排挤她,反而更尊重她了,这种焦虑才逐渐缓解。

这种转变之所以艰难,是因为它触及到我们最深层的生存恐惧——害怕被抛弃、害怕不被爱、害怕成为异类。

心理咨询的作用就是在这一刻提供支持和验证,让来访者明白:你的需求是合理的,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的存在价值不取决于你牺牲了多少自己。

文化语境下的“好与坏”辩证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变坏”的挑战尤为明显。我们的文化强调集体高于个体,和谐高于冲突,自制高于表达。这些价值观有其智慧,但当被极端化时,就会导致个体过度压抑。

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复礼”被曲解为无限度的自我牺牲;家庭观念被异化为对个人发展的限制。真正的心理健康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找到个人幸福与社会期望的平衡点。

我的许多来访者最终发现,当他们适度“变坏”——也就是开始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他们反而能够更健康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因为这样的付出是出于自愿,而非强迫。

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好”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好”。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不是没有负面情绪和自私冲动的圣人,而是能够全面接纳自己人性,并以建设性方式表达各种需求的人。

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创造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帮助一个人变得更完整——既能有爱心也能有界限,既能付出也能索取,既能顺从也能反抗。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我宁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一个好人。”完整意味着接纳自己光明与阴暗的方方面面。

如果你也在心理咨询中感觉自己“变坏”了,也许值得庆祝而非担忧。那可能不是你变坏了,而是你终于开始触摸真实的自己。

允许自己偶尔“坏”一点,或许正是变好的开始。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感悟。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请点个赞,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心理咨询有时不是教人变好,而是变“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