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肿瘤心理20讲》的第一篇,探讨癌症诊断时的心理反应以及可行的应对策略。癌症作为一个医学名词,往往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当它突然闯入生活,就像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一块巨石,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掀起惊涛骇浪。人们常常在极短时间里,感受到生活轨迹的彻底改变。突然间,患者要面对的是生死的考验、治疗方案的抉择、家庭责任的重担,以及未来计划的不确定性。
初诊的心理阶段
在心理学中,常常用“否认—愤怒—谈判—抑郁—接受”来描述患者对重大打击的心理过程。这五个阶段并非按照固定顺序发生,而是一个动态的往复。很多患者会在不同阶段间徘徊,有时一天之内甚至会经历多种情绪的切换。
否认是初诊后最常见的反应。患者无法相信自己真的患病,心里不断怀疑诊断有误,于是寄希望于更多检查来“推翻”结论。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让人暂时获得缓冲的时间。
当现实逐渐清晰,愤怒随之而来。患者可能觉得命运不公,甚至迁怒于医生、家人,或者自己的身体。“为什么偏偏是我?”这是许多人心中最真切的疑问。
进入谈判阶段时,患者会试图与疾病“讨价还价”。有人承诺要改变生活方式,有人尝试尽可能多的治疗方案,希望用这些努力换来病情的缓解或奇迹般的治愈。
然而,当谈判无法带来确定结果,抑郁的情绪就会蔓延。对未来的恐惧、不确定感、治疗副作用的担忧,甚至家庭与工作的变化,都会让患者感到悲伤和无助。
最终,一些人会逐渐进入接受阶段。他们开始正视疾病的现实,尝试寻找前进的道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带着疾病生活”上。接受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让人有机会恢复某种心理上的平衡。
一个真实的故事
30岁的凯西·海德被诊断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几乎无法理解这意味着什么。她坦言:“我唯一一次听到‘癌症’这个词,是在老年人身上。我从没想过这会发生在我身上。这比什么都震惊。”
进入治疗后,她不仅一次战胜了疾病,还在两次复发时再次坚持了下来。第二次复发时,她几乎失去了希望,情绪崩溃地告诉丈夫:“我觉得我再也做不到了。”她痛哭不已,但在片刻的沉默后,又说:“好吧,我会再做一次,但仅此而已。”这种心理的拉扯,真实地展现了患者在绝境中的挣扎与抉择。
从凯西的故事中,我们体会到:在真正面对疾病之前,没有人能预测自己会作何反应。震惊、害怕、愤怒、如释重负,甚至麻木,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类最真实的心理反应。而正是这些复杂的情绪,让患者一步步找到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如何走过诊断带来的心理低谷
在癌症初诊带来的心理冲击面前,患者和家属并非完全无能为力。事实上,很多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过这段艰难时光。
首先,获取准确的信息能让人恢复某种控制感。与其被不确定性折磨,不如通过可靠的医学渠道了解疾病现状和治疗选择。信息的清晰往往能降低焦虑。
其次,表达情绪非常重要。很多患者会本能地压抑感受,害怕给家人带来负担。但情绪如果长期积压,只会让内心更沉重。无论是与家人、朋友还是心理咨询师倾诉,哪怕只是一句“我很害怕”,都能让孤独感减轻。
社会支持也是宝贵的资源。家人的陪伴、朋友的鼓励、医疗团队的指导,甚至癌症支持小组里的同路人,都能成为心理的支撑点。
与此同时,尽可能维持日常生活也很关键。继续做一些日常的小事,比如散步、做饭、读书,可以让人感到生活依然在延续。
在心理学实践中,正念和放松技巧被证明对情绪调节很有帮助。冥想、深呼吸、身体扫描练习,都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焦虑和紧张。
最后,尽管这很不容易,但保持积极的视角依然是值得努力的方向。即便身处困境,仍然尝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看到自己仍拥有的东西,这种积极的心态能带来希望和动力。
写在最后
每个人对癌症诊断的反应都是独特的。没有“正确”的情绪,也没有“标准”的应对方式。重要的是允许自己去感受,去表达,并善用周围的支持和资源。癌症诊断无疑会改变生活,但它不必摧毁生活。通过信息、支持和自我调适,我们可以在风暴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本文作者为我科特聘心理专家蒋筛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