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土】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广东省中医院卢传坚教授教您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当自己的“调养师”。
在这个社会,有很多工作都属于“脑力劳动”。表面上看,坐在办公室里的工作总比体力劳动要轻松;其实,高强度的思考对身体而言也是一种不小的负担。很多人都有过那种“越想越累”的感觉,就好似电脑的CPU处理器过载一样,思绪渐渐凝固;时间一久,甚至还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心神恍惚的情况。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过度的思虑会暗暗消耗“心血”。打个比方,思考就像点燃一盏灯,灯火燃得越久越亮,就需要消耗越多的灯油,而这燃料便是“心血”。
好在,心血可以通过休养和食疗得到补充。在当下,正有一味水果上市,非常适合“烧脑过度”的人作为补养之品,这就是龙眼。
八月之“圆”
龙眼又被古人称作“桂圆”,“桂”其实指的是农历八月,在桂花飘香的同时,圆圆的龙眼也高悬枝头。龙眼以其清甜甘润,获得了水果界为数不多的一项“荣誉”:以药材的身份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
据书中记载,龙眼果肉具有“安志,厌食,久服强魂,聪明轻身不老,通神明”,换而言之,虚弱的人吃了龙眼肉不仅开胃,还能安定心神,解决神志恍惚,也就是专注度不足的问题,夜里还能获得一夜无梦的高质量睡眠。
早秋进补
除了补养心血之外,龙眼肉也是早秋时节最适宜的补品。在盛产龙眼的福州一带,一直流传着“白露吃龙眼,一碗顶只鸡”的谚语。白露当天的清晨,人们会乘着露水未散,摘下一串当地盛产的新鲜龙眼,回家配上清茶一起吃。老人们相信,吃经过露水滋润的龙眼不仅不会上火,还能在微凉的早秋起到温补的作用。毕竟白露后天气逐渐转凉,但又是“小凉”而非“大寒”,因此不宜大肆温补,却可以“小补”一下。而甘甜滋润的龙眼,正能起到调和阴阳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迎接秋天。
初审 | 陈凌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