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体检普及,甲状腺、乳腺、肺部等部位的结节检出率逐年上升,不少患者因担心结节进展,开始倾向于通过中医调理改善。济南国医堂医院中医肿瘤科张青松主任,拥有30余年中医临床经验,接诊过大量结节患者,他结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详解结节的形成原因及中医调治思路,为患者提供实用的养护方向。
结节形成:中西医视角下的“致病关键”
西医认为,结节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感染、炎症反应、内分泌失调,以及遗传因素、环境污染、长期精神压力等,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肉眼或影像可见的小肿块。
从中医角度,张青松主任指出,结节的核心病机是“气血不畅、肝气郁结”。他在临床中观察到,多数结节患者伴有长期情绪紧张、焦虑或压抑的情况——这类情绪问题会导致体内气机阻滞,气血运行受阻,瘀滞日久便易在脏腑或经络循行部位形成结节。此外,饮食不节、作息紊乱会进一步加重气血失调,比如长期吃辛辣油腻食物易生湿浊,熬夜耗伤肝血,都可能成为结节形成的“助推因素”。
中医调治:从“养”到“治”,多维度散结理气
张青松主任强调,结节的中医调理需遵循“养治结合”原则,既要通过日常养护改善体内环境,也要根据体质辨证用药,逐步疏通气滞、调和气血。
日常养护:从习惯入手,疏通气机
情志调节是基础。张主任建议结节患者优先做好情绪管理:每天可抽5-10分钟进行深呼吸练习,在安静环境中匀速吸气、缓慢呼气,帮助放松身心、疏通气机;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散步、练太极拳等方式缓解压力,避免长期焦虑导致气郁加重。他提到,临床中不少患者通过规律的情绪调节,配合后续调理,结节大小能保持稳定,甚至出现缩小趋势。
饮食调理需“对症”。张主任推荐多吃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作用的食材,如新鲜柑橘、白萝卜等,这类食材能辅助调和气血,减少湿浊内生;同时提醒避免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尤其是脾胃虚弱的患者,这类食物易加重体内湿滞,可能影响结节调理效果。
规律作息护肝脏。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熬夜会耗伤肝血、打乱肝气疏泄节律,加重气机阻滞。张主任建议结节患者保持每晚11点前入睡的习惯,为肝脏修复和气血正常运行提供条件,这是结节日常养护中容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一环。
中药调理:辨证施治,个性化散结
针对需要中药干预的结节患者,张青松主任强调“辨证施治”是核心——需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结节部位、大小及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不可一概而论。
若患者辨证为“气滞血瘀型”,表现为情绪抑郁、结节质地偏硬、舌有瘀点,会选用柴胡、丹参等理气活血的药材,帮助疏通气血瘀滞,改善结节周围循环;若为“脾胃运化失调型”,患者常伴有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则以健脾和胃为重点,用茯苓等药材调节脾胃功能,减少湿浊堆积,从根源上改善气血生成与运行;对于“寒凝湿阻型”患者,多有怕冷、肢体沉重等表现,会加入温阳散寒的药材,祛除体内寒邪,缓解湿阻气滞的问题。
张主任特别提醒,中药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医师会根据调理过程中患者的体质变化调整药方,避免自行购药服用——不对证的用药不仅可能无效,还可能加重身体负担。
“结节调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关键在‘坚持’。”张主任表示,只要患者能做好日常养护、遵医嘱辨证调理,并定期进行影像复查,多数结节能缩小、消散或保持稳定状态,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威胁;而良好的心态、规律的生活习惯,正是结节调理中“事半功倍”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