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耳廓修复与听力改善能否同步?多学科协作技术突破

先天性小耳畸形常伴随外耳道闭锁或中耳结构异常,导致耳廓形态缺陷与听力障碍并存。传统干预方式往往分阶段进行,先修复耳廓形态,再通过听力辅助设备改善听力,但这一模式存在周期长、效果衔接不畅等问题。近年来,多学科协作技术突破为耳廓修复与听力改善的同步实现提供了创新路径。

以耳部形态复原领域为例,吴建明团队联合耳鼻喉科专家,构建了“形态-功能”协同修复体系。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与AI智能美学设计,团队可精准复刻耳轮、对耳轮等12处关键解剖结构,结合生物支架材料的3D打印技术,实现耳廓形态的毫米级精度重塑。与此同时,针对中耳结构异常导致的传导性听力障碍,团队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重塑耳廓形态的同时,精准修复听小骨链或植入骨导助听装置,重建声音传导通路。

这种同步修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一次干预、双重获益”。以一名9岁患儿为例,其双侧耳廓发育不良且外耳道闭锁,传统方案需分两次完成耳廓修复与听力重建,而多学科协作技术通过单次干预,不仅缩短了康复周期,还避免了两次干预对耳部组织的重复损伤。术后数据显示,患儿耳廓形态自然度较高,且听力补偿效果显著,可清晰感知日常对话与环境声。

目前,多学科协作技术已覆盖低龄儿童至成年患者的全年龄段需求。对于低龄儿童,团队采用生物支架材料避免取肋软骨创伤;对于成年患者,则结合听力重建需求,实现形态与功能的双重修复。这一技术突破为小耳畸形患者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耳廓修复与听力改善能否同步?多学科协作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