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患者的康复过程面临诸多挑战,科学合理的饮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患者和家属常常对日常饮食存在诸多疑问:哪些食物有助于恢复?哪些应当避免?如何兼顾营养与安全性?下文将基于血液科护理经验,提供一些实用的饮食建议。
充足的营养是恢复的基础。由于血液病患者常伴有免疫力下降和贫血等情况,全面均衡的营养摄入尤为关键。特别是在化疗后,饮食应遵循“均衡营养、易于消化、增强免疫”的原则。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日常膳食应涵盖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品、大豆及坚果和适量油脂五大类。可借鉴“膳食餐盘”进行配餐,做到种类丰富。例如,一餐中可以包含糙米饭、清蒸鱼、西兰花与胡萝卜,餐后再搭配一份苹果或猕猴桃,以补充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建议每日蔬菜摄入不低于300克,水果200-350克。
蛋白质是维持生理功能和组织修复的重要物质,对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尤为关键。血液病患者因疾病或治疗影响,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恶性肿瘤患者建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1.0-1.5克。优质蛋白宜从低脂食物中获取,如鱼类、瘦肉、去皮的禽肉、鸡蛋、低脂乳制品、豆类及坚果等。例如,早餐可进食水煮蛋和低脂牛奶,午餐搭配鸡胸肉或豆腐,晚餐可选择鱼肉粥。每日推荐摄入1-2个鸡蛋和一杯牛奶,每周食用2-3次鱼。如患者伴有肾功能不全,应遵医嘱调整蛋白质摄入量。
贫血在血液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但补铁应尤其谨慎。对于缺铁性贫血,可适当增加瘦肉、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富含铁的食物。但部分患者存在铁代谢异常,盲目补铁可能增加器官负担,因此一切补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建议自行服用铁剂。
当患者血小板计数偏低时,饮食需特别注意以减少出血风险。应避免酒精、辛辣、过热、粗纤维及坚硬的食物(如坚果、带刺的鱼、脆骨、竹笋和芹菜等),防止损伤消化道黏膜。建议以软烂、易消化、刺激性低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如小米粥、南瓜泥、软面条,搭配蒸蛋或去刺鱼蓉。如存在吞咽障碍,可将食物制成糊状并用吸管进食。餐后可用淡盐水漱口,预防口腔感染。若血小板严重减少,须按医嘱输注血小板治疗。
由于免疫力较低,血液病患者需格外关注食品安全。避免生食或未彻底煮熟的食物,如生鱼片、非全熟蛋和未彻底清洗的水果,以防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水果建议削皮食用,蔬菜、肉类及海产品须充分烹煮。厨房中砧板应生熟分开,餐具定期消毒,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外卖或即食类食品安全隐患较多,推荐居家烹饪,以保证食材新鲜和安全。
化疗后患者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建议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减轻消化负担、缓解恶心呕吐。如正餐进食有限,可安排每日5-6餐,中间补充坚果糊、酸奶或医学营养补充剂。例如上午加餐可吃山药红枣羹,下午补充一杯营养剂或蛋白饮品。烹饪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炸、烧烤等油腻做法。食物温度要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肠胃。在符合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适当照顾患者口味偏好,提升进食意愿。
石家庄慈爱中医院强调,科学的营养支持是血液病患者治疗与康复的重要保障。家人的细心照顾不仅提供身体所需,更传递出温暖与信心。愿每一份用心准备的餐食,化为陪伴患者走向康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