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患上流感、肺炎或其他传染病时,发热往往是身体发出的第一个显著信号。
为什么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温会升高?这其实是人体免疫系统启动防御机制的重要表现。
体温调定点类似于身体设定的“恒温器”标准值。当调定点被上调后,身体会认为当前的正常体温(如37℃)过低,于是启动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颤抖产热、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来升高体温,以达到新的设定点。这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发热。
发热的积极意义:警报与免疫增强
发热并非坏事,具有两方面重要功能。
首先,发热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报,提示我们“有敌人入侵”,需要关注并寻求医疗帮助。这促使我们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等,帮助免疫系统更有效地控制病原体。早期有效干预能防止某些传染病转为慢性,比如痢疾,避免长期健康问题。
发热并非传染病的“专利”
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发热都意味着患有传染病。
发热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引起。
非感染性发热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肿瘤,某些恶性肿瘤会引起发热;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药物反应,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药物热;散热障碍,如中暑。
因此,出现发热时,明确病因至关重要。
传染病引起的发热特点
传染病引起的发热常伴随一些特征或线索。
短时间内出现群体性发热,强烈提示传染病流行;由特定病原体引起;治愈后通常会产生针对该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不同于肿瘤等引起的发热。
另外,传染病引起的发热常与其他症状同时出现,形成特定的“症候群”,有助于医生诊断,比如:
发热+呼吸道症状(咳嗽、咽痛),往往提示流感、肺炎等;
发热+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往往提示胃肠炎、痢疾等;
发热+皮疹,往往提示麻疹、水痘、登革热、手足口病等;
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颈项强直),往往提示脑膜炎、脑炎等;
发热+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往往提示某些病毒性出血热等。
医生会结合患者的发热特点、伴随症状、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别诊断,最终明确是哪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总的来说,发热是人体对抗传染病的一种重要防御性反应。既是身体遭遇病原体入侵的警报,也是免疫系统提升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出现发热时,尤其是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或怀疑传染病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接受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