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胡鑫
编辑 | 袁月
搜狐健康获悉,近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张毅教授团队研究发现,传统认为术后无需治疗的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若存在如微乳头型病理亚型、气腔播散等高危因素,接受术后药物辅助治疗,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期。这一突破性发现为早期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有望改写治疗策略。
尽管靶向药物和免疫疗法的飞速发展,显著延长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生存期,但复发和转移依然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主要难题。因此,肺癌防控的重中之重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这为最早期患者提供了宝贵的治愈机会。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科普宣传力度的加大,肺结节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尤其是Ia期)得以被发现。
在临床实践中,对于病理确诊为Ia期的NSCLC患者,标准的治疗方案是进行根治性的微创手术切除。根据长期以来的诊疗指南和共识,这部分患者术后通常无需进行辅助化疗或靶向/免疫治疗。然而,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始终存在:即使是最早期的Ia期患者,仍有约10%—15%的比例会在术后出现复发或转移。这成为困扰胸外科医生和患者的一大难题,也提示着早期肺癌的异质性和复杂性。
这一矛盾现象,成为了近期召开的“2025北京国际胸外科学术大会暨第九届中意胸外科微创学术研讨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大会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毅教授报告了其团队针对这一临床痛点所进行的重要回顾性研究成果。
张毅教授团队将目光聚焦于那些术后病理确诊为Ia期、但合并有特定高风险因素的患者群体,如病理亚型实体性、微乳头型;气腔播散;脉管瘤栓等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研究发现,对于这部分按传统标准属于“术后无需治疗”的Ia期患者,如果存在上述一项或多项高风险因素,术后接受辅助药物治疗(包括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患者,其复发率显著低于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并且总生存期也呈现出延长的趋势。这意味着,识别出这些具有“隐匿性”高复发风险的Ia期患者,并给予积极的术后辅助干预,能够有效弥补单纯手术的不足,真正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这项研究打破了“Ia期=低危=无需辅助治疗”的固有观念,揭示了早期肺癌内部的异质性。推动精准治疗分层,强调了在早期肺癌(尤其是Ia期)术后管理中,精细化病理评估和高风险因素识别的极端重要性。仅凭分期决定是否辅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具体的病理特征进行个体化风险评估。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循证依据,即对于合并上述高危病理特征的Ia期患者,术后辅助治疗是必要且有益的,应被纳入治疗考虑,有望成为新的临床实践标准。这部分原本可能被忽视、面临较高复发风险的患者提供了更积极的干预手段,极大地提升了实现长期无瘤生存的可能性。
据了解,本次“2025北京国际胸外科学术大会暨第九届中意胸外科微创学术研讨会”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承办。大会汇聚了国内外胸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演讲、名家对话、手术直播演示等多种形式,深入探讨了全球胸外科领域的前沿技术、创新理念和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