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中国的这个省,肝癌的发病率“遥遥领先”!主要归咎于这几大因素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在全国肝癌发病地图上,有一个省长期居于“高发区”榜首,甚至一度占据了全国肝癌病例的近五分之一份额。

不是经济落后,也不是医疗资源匮乏,而是环境、饮食、遗传、感染等因素交织之下,造就了这个特殊区域的异常“高密度病灶带”。

这个省就是广东。

广东的肝癌发病率不止高,而且稳定地高。

早在2016年,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中就显示,广东地区的肝癌年发病率远超全国平均值,部分地区甚至高出两倍。

而且不同于其他省份肝癌发病多集中在农村、老年人群,广东的肝癌呈现出“城市化+年轻化”的双重特点。

这种趋势打破了很多公众的想象,也让不少人对“南方肝癌高发”这一印象有了更明确的地理锚点。

通常人们习惯将肝癌归因于乙肝病毒感染,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但广东的问题比乙肝更复杂。在广东,多种独立致癌因素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是“长年累积+环境持续暴露+生活方式强化”的组合效应。

单一病毒不能解释这里的高发态势,也正是这种组合打破了普通人对“只要打疫苗就没事”的天真想象。

最被低估的一项因素是黄曲霉毒素暴露的持续性。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业已明确,黄曲霉毒素乃现今已知的最强肝脏致癌物之一。

广东在地理气候上具备高湿高温的天然条件,这为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提供了极佳环境。

在花生、玉米、米面制品、发酵类食物中,如果储存方式不当,很容易产生这种毒素。

而广东的饮食文化偏好湿润发酵类食物,加工和储存环节的微小疏忽,就足以形成肉眼看不见的高毒负荷。

美国农业部曾做过一个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温度下,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时,花生中的黄曲霉菌繁殖速度是常温干燥条件下的8.2倍。

而广东多地全年湿度常年维持在80%左右, 加之家庭自制发酵食品、街头流动食品储存条件差,使得黄曲霉毒素污染具有一定隐匿性,常年累积、慢性摄入。

更麻烦的是,黄曲霉毒素耐高温,即便在烹调中也无法完全分解。

它不会让人立刻中毒,却可能在体内留下潜伏期长达10年的“分子级炸弹”。

而且广东人饮食中普遍偏咸、偏油、夜宵多,这类习惯会加剧肝脏代谢压力。

肝脏是人体代谢中心,所有进入血液的营养、毒素、药物最终都需经肝脏过滤分解。

高脂高盐饮食本身已会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而在黄曲霉毒素慢性暴露的背景下,这种状态极易演变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另一个必须指出的关键变量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的历史遗留问题。

广东省在过去几十年内的乙肝携带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成年人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一度达到12%以上。

虽然随着疫苗推广,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旧有感染人群仍然是肝癌风险的主要来源。

乙肝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癌变,它的危险在于造成长期慢性炎症状态,使肝细胞在持续损伤和修复中积累DNA突变,最终走向肝硬化与肝细胞癌变的路径。

这种病理机制是隐匿的,也很难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

很多人误以为“携带乙肝但肝功能正常”就是安全的,这种理解在临床上极具风险。

国外的长期追踪研究发现,乙肝病毒即使在“低复制”状态下,仍可能通过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方式诱导癌变。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一项关于乙肝病毒DNA整合机制的论文指出, 即使病毒量极低,整合事件仍可发生,并在免疫系统弱化时启动异常增殖路径。

结合广东地区人口密度高、城市化进程快、医疗资源不均的背景,部分隐性感染者得不到及时监测,从而增加了肝癌的漏诊率与发现时的晚期概率。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学术界高度关注但公众几乎不了解的因素—— 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暴露

这是一类由蓝藻产生的强肝毒性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被污染的淡水水体中。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南方不少地区的水库、湖泊在夏季出现蓝藻暴发,微囊藻毒素随水源进入生活用水或农产品灌溉系统中。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2008年至2018年对全球肝癌高发区的水源毒素进行分析时, 发现中国东南沿海部分城市饮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处于亚安全上限边缘,长期暴露具有诱发肝癌的潜在风险。

这种毒素对肝细胞的损害机制极其独特,它会抑制蛋白磷酸酶1和2A,导致细胞骨架重组紊乱,进而触发肝细胞坏死或异常增殖。

由于毒性强、分子稳定,即使经过常规净水处理仍有微量残留。

在广东这一水资源使用频率极高、人均水产品摄入量大的地区,水源污染相关风险更不容忽视。

如果要问,为什么偏偏是广东,而不是其他南方省份同样湿热但发病率没有那么高?

核心的解释还在于一个变量—— 多重危险因素的共存密度

这不仅仅是单一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的问题,而是多种致癌机制在一个人口高度聚集、饮食结构稳定、遗传携带率高的生态圈内长期累积所导致的结果。

换句话说,不是广东“某个点”不健康,而是健康的每一个接口都在慢慢崩掉。

很多人还沉浸在“我家没乙肝、也不吃霉米、体检也正常”的想法里,但忽略了肝癌的高隐匿性和早期诊断的极端困难。

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即使肿瘤生长至数厘米,也可能毫无症状。

一旦出现食欲下降、体重骤减、右上腹不适,往往已是中晚期。

而真正值得其他地区警惕的,不是广东发病率高,而是这种“组合模式”是否会在更多省份悄悄复制。

如果这些因素在别处也悄然成形,未来的地图上,或许还会出现新的高发区,而那时,复制的不是病例,而是整条病理轨迹。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张慧鑫.如何远离肝癌?做好一级预防,从源头上减少风险[J].肝博士,2025,(01):51-5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中国的这个省,肝癌的发病率“遥遥领先”!主要归咎于这几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