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糖尿病逆转,科学减重是关键

近年来,糖尿病的全球流行趋势持续加剧。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超过13亿人,每年医疗费用将达到1.5万亿美元,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比约为96%,显著影响了全球数百万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主要由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引起,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不言而喻。此外,超过50%的2型糖尿病的发生还与肥胖有关。肥胖的流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都是糖尿病持续流行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表明,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下降可以有效延缓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通过减重可以使糖尿病患者逆转(有效得到控制甚至血糖指标回到正常范围)。

不健康饮食

和糖尿病密切相关

不健康饮食模式其特征就是大量摄入加工和精致的食品、红肉和加工的肉类。还有添加糖、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以及少量摄入水果、蔬菜、全谷物和坚果。在食品工业加工过程中,常常添加糖、玉米糖浆或者食品添加剂,比如防腐剂、乳化剂、甜味剂等。

不健康的饮食与非传染性疾病的巨大疾病负担有关。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告显示,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占全球死亡人数的71%,而不健康饮食、过度吸烟、酗酒以及缺乏运动习惯可增加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风险。

不健康饮食中,过量的脂肪、糖和食品添加剂,以及较少摄入膳食纤维,可降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致病菌的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某些饮食特定组分及相关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可引发全身低度的炎症,诱发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另外,不健康饮食不仅能诱发多种慢性疾病,还增加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不健康饮食可诱导肥胖和相关代谢异常。

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肥胖和代谢异常的驱动因素。不健康饮食可引发肠道菌群失衡、心血管疾病。动物性饮食,过量的糖、脂肪等可以引起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升高,增加心血管代谢风险因素。被加工的红肉等超加工食品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并活化血小板,促进血栓的形成。此外,不健康饮食中的特定组分也增加了炎症性疾病的发生风险。有研究表明,摄入软饮料增加了患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蔗糖每增加10克,患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的风险增加。大量摄入肉类,特别是红肉,和炎症性疾病有关。

不健康饮食还会带来营养过剩和肠道菌群失调,促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其过量营养物质摄入在肝脏中代谢,可引发肝脏损伤和炎症,还可以影响肠道菌群的功能和组成,进而增加肝脏的负担,导致肝脏的损伤和炎症。有研究表明,不健康饮食模式和结直肠癌的风险相关,而肠道菌群的变化也会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

健康饮食模式

可逆转2型糖尿病

健康的饮食模式其特点是植物性食物的多样性,限制加工食品。美国膳食指南指出,健康的饮食模式核心要素包括多种蔬菜、水果、谷物、乳制品、蛋白质等。同时限制添加糖、饱和脂肪酸、钠和酒精的摄入。一项比较饮食文化与慢性疾病发生率的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饮食文化,地中海饮食或素食饮食不同程度降低了2型糖尿病、癌症、冠心病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的风险。

而通过体重管理还可以逆转2型糖尿病。有研究表明,患者只需减重约15千克,肝脏和胰腺中的脂肪含量便会大幅减少,胰岛素分泌功能也会逐渐恢复正常。通过以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帮助患者快速减重,短短几周内可以使血糖水平显著改善,甚至恢复到正常范围。

这一发现推翻了传统的观点,即2型糖尿病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给众多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低热量饮食为基础的干预方案,不仅使血糖恢复正常,还大幅度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减少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减少或降低不健康饮食的摄入,可以使2型糖尿病及其肥胖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具体措施包括:

营养干预建议低升糖指数饮食,如全麦面包、燕麦等。这类食物在体内消化吸收过程缓慢,能够有效避免血糖的波动,有助于维持血糖的稳定状态,进而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为胰岛功能的恢复创造有利条件。要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主食摄入占总能量的40%~50%。过多的碳水化合物会迅速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导致血糖升高。通过合理控制,可使血糖得到精准调控。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每日增加25~30克膳食纤维,如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不仅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还能增加饱腹感,间接控制血糖。

运动治疗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另外每周进行2~3次抗阻运动,包括举重、做俯卧撑等,可以增强身体的基础代谢率,改善身体的整体素质。

总之,逆转2型糖尿病需要营养、运动和行为管理,通过科学方法减重,可以使糖尿病得到逆转,让更多糖尿病患者摆脱糖尿病的困扰,重获健康人生。

作者 || 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营养科主任医师刘艳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医师常宝成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糖尿病逆转,科学减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