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天天健康】大暑正伏天,养生须防暑、防湿、防寒

今日迎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

正所谓“小暑不算热,大暑正伏天”。大暑节气常在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此时,酷热盛行,自然界中湿气也依然较重。暑气与湿气夹杂,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再加上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浮,汗孔开张,最容易受到寒气的侵扰。

因此,大暑期间养生需注重防暑、防湿、防寒。

大暑节气,生活起居调养

起居·晚睡早起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晚睡早起是顺应夏天自然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一般来说,晚睡不应迟于23时,比平时早半小时起床即可。

对有条件者,每天中午最好能睡半小时至1小时的午觉,以缓解浮躁烦闷的情绪,使阴阳调和,精力恢复。

衣着·勤换湿衣

暑伏天是皮肤病的高发季,这与汗出增多和高温易滋生细菌等原因有关。

日常要勤洗、勤换贴身衣物,不可久穿湿衣,避免汗疹、荨麻疹、痈疖、过敏性皮炎、痱子等疾病的发生。

饮食·健脾为主

盛夏之际,对于脾虚湿盛者,需健脾除湿、清洁肠胃。

甘味入脾,桑拿天可适当多吃些甘酸益脾、化湿和胃的食物,如用山药、薏米、白扁豆等食材熬粥,粥中适量配加一些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芳香气味的药草,来唤醒受困的脾,使其恢复正常功能。

若出现情绪烦躁、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中暑之症,可摄取绿豆、乌梅、西红柿、黄瓜、丝瓜、冬瓜、鲜藕、莲子、西瓜、凤梨等食物,以生津解暑。

若出现“无病三分虚”的情况,可适当吃鱼肉、鸡肉、鸭肉、瘦猪肉等肉制品,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

情志·调心凝神

夏主火,内应于心,心为君主之官,心乱则影响全身气机。

烦躁不安、无精打采、精神不振等不良情绪容易使人出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或血压升高等险情。

在这样的情况下,调心宁神尤为重要。

大家应学会情绪转移,可以通过瑜伽、垂钓、习字、轻音乐等方法调身、调息、调神,度过一个舒畅、安宁及平顺的盛夏。

大暑养生,5宜3忌

01

宜补水

此处的“水”并非我们日常的饮用水,而是指人体津液。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夏季汗出过多会带走体内津液,进一步发展会导致气阴两虚。 而低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夏季经常发生的疾病,都和气阴两虚有关系。

想要补充津液,注意补水是一方面,另外还应适当多吃绿豆、乌梅、西红柿、黄瓜、丝瓜、冬瓜、鲜藕、莲子、西瓜、凤梨等具有祛暑清热、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

如果津液亏损症状严重,可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中医经典方剂生脉饮:取补气的人参5克,清热滋阴的麦冬5克,敛气、敛津的五味子5克。把三者放到杯子里用开水焖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饮用即可。

此外,还可适当多食汤粥。

02

宜适量运动

大暑前后,天气往往闷热、潮湿,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为了让体内的湿气散发出来,尽量在早晚温度较低的时候,进行诸如散步等强度适中的“慢”运动。

运动带来的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适合的运动。

睡前用热水泡脚,也能加速湿气排出,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03

宜晒太阳

对于亚健康人群及脾虚、风湿、阳虚、痰浊、寒凝等体质的人,暑伏天无疑是大自然赐予的最好“补药”。

脾虚湿盛者,可在朝阳初升时照晒腹部,以使阳升脾运,正扶邪祛。

阳虚内寒者,可在下午四五点钟、紫外线较弱时照晒腰背部,以帮助温补肾阳、散寒除湿通络。

每天日光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以自觉照晒部位暖热、身体微汗、阳气吸足即可,要避免中暑及晒伤。

04

宜适当吃肉补虚

暑伏高热逼人,即使正常人也会“无病三分虚”,故食谱中应适量增加各种营养成分。

肉制品应以鱼肉、鸡肉、鸭肉、瘦猪肉等为首选;而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牛奶营养成分充足,每日摄入量宜在100~120毫升左右。

暑伏天的食谱应注意膳食均衡,清淡多样易消化,对阳虚体弱者可适当加入一些生姜等有生阳散寒功效的食材。

05

宜适当吃苦祛火

对于有“上火”困扰的朋友,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天然苦味食品的摄入。

苦菜、苦瓜、苦笋、茶叶、苦杏仁等食品,能起到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的作用。

而丝瓜、西红柿、黄瓜、冬瓜、茄子、毛豆、南瓜等时令蔬菜也都具有清热祛火的作用。

06

忌贪凉

盛夏解暑是必需的,但无节制吃冰棍、喝冷饮、时刻对着空调吹,长期如此,身体会出现明显的寒象。一些病症不会立即发作但会潜伏体内,给秋冬季留下病根。

如需消暑,不妨选择如绿豆、冬瓜、黄瓜等,或荷叶、竹叶、玉米须、莲子心等具有清热解暑功效的药食同源之品。或者服用热茶,以利于汗腺排汗,达到散热的效果。即使服用凉茶,也应常温服食或趁热饮用,而不应选择冰镇之品。

在空调房上班的人群,着装需适应户内外温度差,户外要透气防晒,室内要外搭披肩、空调毯。

07

忌过补

大暑前后湿气重,脾胃运化能力差,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一味进补,只会起到反效果。 因此,大暑节气的食谱更应重视膳食均衡、清淡多样易消化。

如果感觉身体虚弱,则可在食谱中适当添加鱼肉、鸡肉、鸭肉、瘦猪肉等食物,或适量进食豆制品、牛奶等以增强体力。

08

忌用冷水沐浴、洗脚

夏季炎热易出汗,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此时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会使寒气借机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 日常应避免使用冷水洗浴、洗头、洗脚,也不应久坐或久居阴冷潮湿之地。

大暑节气,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小儿、老年人尤需如此。

大暑保健

1、掐揉大椎,清暑泻热

穴位定位: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颈部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方法:一手置于颈后,中指置于大椎穴,颈部放松,利用中指指甲掐揉大椎穴,力度适中,掐揉1~2分钟。

作用功效:大椎穴位于督脉上,是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交会处,具有清热祛风除湿的功效。

2、按揉阴陵泉,“行水”以祛湿

穴位定位: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操作方法:坐位屈膝,拇指置于阴陵泉,利用拇指指腹按揉阴陵泉穴,力度适中,按揉1~2分钟。

作用功效: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是脾经经气注入的地方,脾经经气在这里最为盛大,具有健脾化湿功效。阴陵泉穴在五行中属于水,因此按揉阴陵泉可以有效泻“水”,辅助其他疗法祛湿。

3、指揉外关,畅通三焦

穴位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操作方法:拇指置于外关穴,利用拇指指甲掐揉外关穴,力度适中,掐揉1~2分钟。

作用功效:外关穴是手少阳三焦经上的重要穴道,为之络穴,可以起到畅通三焦,沟通内外的作用。刺激外关穴,可以有效通畅三焦,恢复气的正常运动,气动则湿动,辅助其他疗法将湿邪排出体外。

大暑养生避3病

老人要防心脏病

三伏天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高发期。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心脏。

预防措施:

1.保持情绪稳定,防止心火过盛。

2.做好防暑降温。多饮绿豆汤、绿豆粥等清淡饮食,少食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如油条、年糕、羊肉等。

3.运动不过量,可早晚散步,每次1~2公里即可。

中青年要防过劳症

夏天出汗多,身体损耗大,而营养、睡眠不足,损大于补。中青年人要防过劳症。

预防措施:

1.保证睡眠防缺觉,以每天6~8小时的睡眠为宜。

2.饮食营养不可少,加班时可适当吃些夜宵,如酸奶、面包、绿豆粥等,补充营养又消暑降温。

3.少开车多走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

儿童要防脾胃病

儿童为“纯阳”之体,患病多表现为实证、热证,因此儿童更喜凉食。

但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还不健全,过食冷饮,会影响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还会伤及脾胃,造成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厌食等。

预防措施:

1.用自制绿豆汤、酸梅汤、粥品等代替冷饮。

2.加强户外运动,多接触自然和阳光。

3.避免给孩子吃太撑,饮食控制好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天天健康】大暑正伏天,养生须防暑、防湿、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