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蝉鸣聒耳,大地如蒸笼。大暑节气如约而至,恰逢“中伏”前后,天地间阳气鼎盛,湿热交蒸。古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大暑,六月中。暑,热也。”此时节不仅酷热难当,更暗藏阴阳转换的玄机。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早有警示:“夏伤于暑,秋为痎疟”,如何在此时节守住阳气、祛除湿邪?且看千年智慧中的养生之道。
一、湿热夹击,当守三忌
1. 忌贪凉伤阳
大暑虽热,最怕“人造寒邪”。空调直吹、冰镇冷饮看似解暑,实则令毛孔骤然闭合,寒湿趁机入体。古籍《饮膳正要》提醒:“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明代医家李时珍更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冷水洗浴易致“手足发冷,双目视物不清”7。建议空调温度不低于26℃,运动后以温毛巾擦汗,忌直冲凉水澡。
2. 忌盲目进补
“冬吃萝卜夏吃姜”的智慧正应此时。大暑湿气重,脾胃虚弱,若强补阿胶、人参,反会加重湿滞。元代医家朱丹溪提出“长夏防湿”,宜用山药薏米粥醒脾,佐以藿香、佩兰等芳香草药,唤醒困顿的脾胃24。体虚者可食鸭肉、鲫鱼等平补之品,既滋阴又不滋腻。
3. 忌心火妄动
《素问》有云:“夏三月……使志无怒。”高温易催生“情绪中暑”,出现心烦失眠、血压波动。清代名医叶天士建议午后闭目调息,仿效古人“静坐观荷”。民间至今流传用莲子心泡水,或饮玫瑰花茶,以清心降火。
二、顺时养生,牢记四宜
1. 饮食:苦辛调和,甘淡为要
江南水乡的“荷塘三宝”——莲藕、菱角、茭白,配火腿炖汤,清补不伤脾;北方“伏面”用新麦制成,佐芝麻酱、黄瓜丝,暗合“以麦尝新”的古俗57。苦瓜、苦菊清心火,但需搭配姜丝、葱白等辛味食材,以防苦寒伤胃。岭南“五色豆汤”(赤小豆、绿豆、黑豆等)兼具五行相生之妙,尤宜三伏。
2. 起居:子午双修,借天养阳
卯时(5-7点)晨起晒背,借初阳驱寒湿,苏州人谓之“晒伏”;午时小憩30分钟,仿《养生论》“心在液中”之训,忌空调直吹。夜晚可热水泡脚,加入艾叶、花椒,助湿气随汗出。
3. 运动:微汗为度,动静相宜
清晨太极、傍晚散步最宜,忌烈日下剧烈运动。扬州老中医有言:“暑日汗多如漏卮,缓行方得养真气。”运动后饮淡盐水,忌猛灌冰水。
4. 疗养:冬病夏治,艾灸固本
大暑前后是“节气灸”黄金期,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可借天地阳气驱体内寒湿。温州百年药铺的“伏茶”(夏枯草、金银花等),至今仍是街头消暑良方。
三、古俗今用:藏在民俗里的养生密码
晒红绿:江南“六月六晒衣物”不仅防霉,更暗合“借阳祛阴”的中医理念,尤其适合晾晒冬季常穿的棉衣,驱散沉积的寒湿5。
饮伏姜:山西人将生姜切片曝晒,伏日冲泡饮用。姜性辛温,正应“春夏养阳”,可解空调寒气之困。
佩香囊:苏州绣娘以薄荷、艾草制香囊,既驱蚊又醒神,恰如《本草纲目》所载“芳香避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