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可不少人把这句话反着来,觉得 少吃饭、多吃菜才是养生之道。尤其是咱们中老年朋友,生怕多吃一口米饭就长胖,或者血糖蹭蹭往上涨。
咱们中医讲“五谷为养”,《黄帝内经》里早就点明:谷物才是养人的根本。您要是光啃青菜、猛吃肉,把主食当仇人,时间长了,身子骨反而会跟你闹脾气。今儿二丫就跟大伙儿唠唠,为啥 少吃饭多吃菜不靠谱,真正健康的饮食该咋安排。
一、为啥少吃饭反而伤身?
脾胃是后天之本,离不了五谷
中医常说 脾胃弱,百病生。米饭、面食这些谷物,性子平和,最养脾胃。您要是长期不吃主食,脾胃没东西可运化,就像空转的磨盘,久了准出毛病。到时候消化不良、气短乏力,反倒得不偿失。
气血不足,人容易虚
谷物是化生气血的主要来源。您光吃菜,菜里头那点养分哪够气血用的?《本草纲目》里说米能 补中益气,现代营养学也证明,碳水是大脑和肌肉的首选能量。长期缺主食,头晕眼花、手脚发凉这些毛病可就找上门了。
菜多饭少,反而加重负担
有些人以为菜吃得多就能顶饱,可很多蔬菜寒凉(比如黄瓜、苦瓜),吃多了伤脾胃阳气;而高蛋白的肉蛋奶消化慢,堆在肚子里反而容易生湿生热。没主食搭配着,这些“好东西”也成了负担。
二、不论男女,饮食记住这5个黄金法则
主食不能少,但要会吃
每顿饭至少保证一拳头大小的主食,优先选糙米、燕麦、小米这些粗粮。它们消化慢,血糖稳,还富含B族维生素。中医说 粗茶淡饭最养人,可不是让你不吃,而是吃得对!
荤素搭配,讲究三份菜一份肉
菜多肉少没错,但比例要合理。比如一盘菜里,绿叶菜占一半,瓜果菌菇占三成,鱼肉蛋豆类占两成。这样既补了维生素,又不缺蛋白质,还不会油腻滞胃。
烹饪方式决定营养死活
少油少盐是对的,但别顿顿水煮凉拌!很多营养得靠油脂才能吸收(比如胡萝卜素)。中医讲究 火候, 清炒、蒸煮比油炸强,既能保留食材性味,又不伤脾胃。
吃饭时间比吃什么还重要
早晨7-9点胃经当令,这顿必须吃好吃饱;晚上5-7点肾经值班,吃得早、吃得少才对。现代研究也发现,规律进餐的人,代谢病风险能降三四成。
吃得舒服,比吃得讲究实在
有人追着 超级食物跑,结果吃出一肚子胀气。要二丫说,您吃了不难受、消化顺畅、第二天精神头足,那就是适合您的吃法。中医养生最忌教条,得听身子的反馈。
三、特殊人群怎么调整?
血糖高的朋友: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先吃菜再吃饭,血糖波动能小一半。
怕胖的朋友:主食照吃,但晚饭减三分之一,用山药、南瓜这类健脾的食材替代部分米饭。
消化弱的老人:把米饭煮软烂些,加点儿陈皮、山楂助消化,比光喝粥有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