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
传统习俗
中国南方地区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在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且饺子的外形像元宝,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小暑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伏天大部分是在小暑期间开始的。伏羊节是中国传统美食节日,于每年传统初伏之日开始,至末伏结束,持续一个月。自古以来,徐州地区民间就有“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伏羊”,即入伏以后的羊肉。《汉书·杨恽传》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魚羔,斗酒自劳。”在伏天吃羊肉对身体是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
小暑吃伏羊 排汗排毒,将冬春之毒、湿气驱除。
小暑养生
小暑时节多湿邪,湿易困脾,人们容易出现厌食、纳差。因此,提醒大家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损伤脾胃,更需避免食用不洁食物,以防病菌感染。气候炎热,可以选择清热消暑的,很多药食同源的佳品推荐给大家,如薏苡仁、莲子、冬瓜、赤小豆健脾祛湿,配合清热解毒,如金银花、菊花、薄荷、荷叶等泡水代茶饮,蔬果多吃西瓜、藕、绿豆芽、黄瓜等以清解暑热。
小暑时节,自然界的温热之气逐渐攀升,昼长夜短,此时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趋势,“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中午可以适当休息,以保证充足的精力,防止劳累。天气闷热,至夜不爽,人们往往喜欢整夜打开空调,消暑纳凉,此时应注意室内外温差,避免长时间空调直吹,中医上讲营卫阴阳,卫气(意即护卫之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夜行于阴二十五度,当卫气行阳已尽,由表入里时,人便入睡。因此,夜晚人体容易感受风寒邪气侵袭,正所谓“夏夜避风如避剑”。
晚睡早起 睡好子午觉 午觉养心 子觉养肝
从中医理论讲,小暑时,人体阳气旺盛。阳气具有护卫体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同时,人体能量消耗也比较大,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以免阳气外泄太过。尤其是心血管患者和年老体弱者,更应做到这点。每天作息有规律,除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也要注意劳逸结合,运动时一定要掌握好强度,避免强度过大。 当然,“少动”不等于“不动”。如果一味“不动”,炎热的季节会使人心烦不安,疲倦乏力。可以在早晨和晚上的凉爽时段,运动方式以散步、打太极拳、慢跑、骑自行车为主,也可以去游泳,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伤津耗气,损伤阳气。
户外有氧运动 接近自然 经络通畅 脏腑强健 情绪舒畅
小暑节气是一年中气温升高、湿气最明显的时期,艾灸可以起到很好保护阳气作用, 此时进行艾灸有助于温阳散寒,祛湿健脾。
大椎穴:温阳散寒
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神阙穴:即肚脐,艾灸此穴可培元固本,调理肠胃
命门穴有助于补肾壮阳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只要我们顺应四季变化的规律,不但能过得舒舒服服,还可以延年益寿,关键就是顺天意,趋利避害,顺时安心,借天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