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雄同志,原名李树清,出生于1914年,来自吉林省九台县。她的父亲,李抢升,曾是吉林法政专科学校的毕业生,一位具有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的爱国知识分子。李志雄同志从小便在父亲严谨的教诲下成长,受到了深刻的道德熏陶。父亲的诚实正直和对知识的尊重深深影响了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了她纯粹的爱国情怀。她从小性格开朗,待人宽厚,追求真、善、美,厌恶假、丑、恶。这些早期的思想积淀,奠定了她未来投身革命事业的坚定基础。
在家乡完成小学教育后,李志雄考入吉林女子中学,并于1931年顺利毕业。在中学期间,李志雄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还表现出活跃的思想和健康的体魄。她热爱运动,尤其钟情于篮球,且凭借出色的篮球技巧成为学校篮球队的队长。她扎着双辫,穿着印有“1”号的球衣,因此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双辫”或“1号”。
然而,就在李志雄准备升学深造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这一事件打乱了她的求学计划,也让她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憎恨。随着战争的爆发,李志雄的升学梦想暂时被搁置,转而投身于抗日斗争。
不久后,李志雄的父亲李抢升在担任依兰县法院检查官期间,因遭日伪政府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而被逮捕。得知这一消息后,李志雄与母亲立即前往依兰营救父亲。尽管她们四处奔走,但由于家境贫困,未能筹集到赎金,最终未能成功营救。悲剧接连上演,李志雄的母亲因忧愤过度,含恨离世;而她的父亲也在狱中因病去世。失去父母的李志雄在家庭和国家双重打击下,饱受精神创伤,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痛苦。
在这段艰难的时光里,李志雄经常拜访一位名叫高瀛州的律师。高瀛州是进步人士,与地下党的成员有着密切联系。通过高瀛州的介绍,李志雄逐渐接触到了地下党的一些领导人物,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与启发。与地下党成员的接触让李志雄感受到革命的力量,并坚定了她加入抗日救国的决心。
李志雄早年就有浓厚的爱国情怀,曾积极参与教亡运动,并在目睹牡丹江、松花江两岸激烈的抗日运动后,深感国家危亡之际,自己责无旁贷。她受到群众抗日热情和与日军作战的鼓舞,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接触到地下党后,她主动提出加入革命行列,开始为抗日救国做出贡献。1936年冬,她在地下党组织的引荐下,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
在抗联五军,李志雄亲眼目睹了革命队伍的严明纪律和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无论是上下级关系,还是战士间的交往,大家彼此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奋斗。这样的革命集体精神深深打动了李志雄,她视之为理想中的社会模型。她毫不犹豫地决定,要为这场革命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决心与敌人斗争到底。
在军中,李志雄担任妇女团的宣传工作和文化教育任务。1937年,随着部队转战至松花江下游的富锦、宝清等地,李志雄因其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卓越的文才,被调至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担任政治和文化教官。同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她又被调任吉东省委第二秘书处,担任秘书工作。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李志雄都表现得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毫不言弃。她虽然生长在城市,未曾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并且在父亲和母亲去世后深受精神创伤,患上了慢性精神病,身体状况远不如往日,但她依然毫无怨言地承担起了艰巨的工作任务。尽管她的体力不支,曾是篮球健将的她也因身体虚弱而无法继续从事运动,但她依旧以无畏的姿态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坚守岗位。
她的坚韧和无私精神得到了领导的高度评价,也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和爱戴。1938年秋,李志雄的慢性精神病复发,身体愈加虚弱。尽管组织安排她前往佳木斯就医,李志雄依然坚持说:“宁死在抗日救国的战场上,也不愿在城市的腐化中苟活。”然而,在1939年初,正当李志雄在养病期间,她所在的医院遭到敌人围剿,转移过程中,她因肩部受伤导致病情加重。在敌人不断的围攻和资源匮乏的困境下,李志雄的身体逐渐衰退。
1939年6月,第二路军总指挥部派专人探望受伤战士,其他同志大多恢复健康,而李志雄的病情依旧未见好转,甚至加重。7月5日,李志雄因病情恶化与伤势过重,在年仅25岁时不幸离世。她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令人痛惜不已。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同志在得知李志雄的去世消息后,深感惋惜,并为她撰写了传略,赞扬她为中国解放事业的英勇献身。传略中写道:“李志雄之死,中华民族失去了一位极具潜力的女战士;她的牺牲,也是共产党失去了一位具有希望的干部!”
李志雄同志的革命精神、坚韧品格和无畏献身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李志雄烈士,英勇无畏,永载史册,永垂不朽!
(本文参考资料:《白山黑水女英烈》、《黑龙江女英烈》、《中华女英烈1、2辑》。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通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