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最近总是睡不好,晚上惊醒,早上起床头晕得不行,是不是脑供血出了问题?”这是一位退休职工在复查时说的话。他已经快70岁了,过去血压有些高,吃药控制得还算平稳。
但最近半年,睡眠变得不安稳,人也开始怕冷、头晕、心烦。他不太清楚这些的变化和大脑的关系,只是觉得“越睡越累”。
大多数人以为脑供血问题得靠医院设备检查才能知道,但很多时候,身体早就通过一些细节表达出信号,只不过这些信号总被误解成“上火了”“累着了”“人老了”,被忽略到最后才酿成大病。
尤其是夜间和睡眠这个环节,更是能反映出脑血流状态的一面镜子。
晨起时经常头晕,是不少中老年人的共性问题。他们往往早上醒来头发沉、走路虚浮、站起时眼前发黑,但不到一分钟又缓过来,就没太当回事。
这其实是一个很关键的信号。人在平躺睡眠时,血压会略低,大脑供血靠心脏输出维持基本稳定。一旦起身动作太快,而本身脑血管调节能力又差,大脑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缺血。
尤其是那些本就有动脉硬化、血流通路受限的人,早上起身的瞬间就是小范围供血紊乱。
更复杂的是,有的人脑干区域血管原本就受压,或是有斑块阻塞,在夜间低血压状态下,局部供血会进一步减弱,睡醒时的头晕不只是低血压问题,而是脑局部在缺氧恢复阶段产生的信号。
长期这样的人群,发生短暂脑缺血发作的风险是正常人的好几倍。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吃点早饭、喝口水就觉得好了,根本不往脑子上想。
再说夜里突然惊醒。正常的睡眠分期是有节奏的,进入深度睡眠后不应该被轻易打断。
如果一个人常常在夜里莫名其妙醒来,特别是凌晨三四点,不伴随明显噩梦、不因外部干扰,那就要考虑是否脑供血出了波动。大脑对氧气和葡萄糖供应非常敏感,哪怕短时间下降5%,就可能激活神经系统报警机制。
人会被唤醒,是因为脑部区域感受到异常,启动了唤醒反射。就像人被闷住喘不上气,身体会本能挣脱,这种惊醒,其实是内在生理机制的“逃生反应”。
很多人解释成“神经衰弱”或者“老年睡浅”,但真正的底层问题是,大脑得不到稳定供血,它必须频繁自保。这种状态反复发生后,会让人入睡困难、持续睡眠缩短,身体在表面上进入了休息状态,实则大脑根本没获得恢复。
长此以往,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的变化就会接踵而来。这时候再靠助眠药物只是缓解表面症状,掩盖不住供血失衡这个根因。
更细致的线索,是梦境的变化,很多人随着年纪增长,开始抱怨梦多、梦重、醒来像刚从战场回来一样累。这种梦魇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而是大脑缺氧带来的功能混乱。
人在深度睡眠时,大脑的神经活动应当是收敛的,但供血不足会让局部区域在应激状态中异常活跃,梦境也就变得频繁、混乱甚至恐怖。
特别是海马区、额叶区域一旦缺血,情绪和记忆处理会混乱,形成内容碎片化、压迫感强的梦。
很多人不把梦境当回事,但梦的结构其实是神经系统工作状态的反映。一个脑部供血充足的人,即便白天压力大、思绪多,也能在睡眠中平稳下沉。而梦境混乱、多次惊醒、情绪惊惧,正是脑部缺血导致调节失控的信号灯。
这时候再靠心理调节或放松训练,只能缓解部分表层问题,必须从血流和神经营养角度做根本干预。
很多人总觉得只是“上岁数”“气血虚”“更年期”,错过了早期干预窗口。脑供血不足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动脉硬化、血液黏稠、心脑协调障碍长期积累的结果。睡眠异常是它最早释放的信号之一,可惜很多人连这些最直接的身体反馈都看不清楚。
这也是多数慢性脑梗、脑萎缩患者最后追悔的地方:不是不知道早有变化,是自己不愿意把那些“太常见”的问题当回事。
只盯着化验单,看血脂、血压、血糖,却不听自己每天早上的身体感受,反而放过了最能及时反映脑状态的线索。
脑供血的问题不是头疼才叫问题,也不是晕倒了才值得关注,而是从你每晚能不能安稳入睡、能不能一觉睡实、早上醒来是不是觉得头沉脑胀这些细节里早就写在身体里了。
真正看得清自己的人,是那些能听懂身体“无声语言”的人。只看病时才注意的,往往都太迟。
这些睡眠中的异常如果已经开始出现了,还能不能逆转脑供血不足?答案是可以,但时间有限。神经系统有一定可塑性,早期缺血状态是可调的,但得尽早控制血压、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变状态、补充神经营养。
最怕的是继续拖,等到出现短暂性脑缺血、记忆断片、甚至小面积脑梗,那就不是“改善”能解决的了。能不能抓住机会,全看你有没有把一个早起的头晕、一个凌晨的惊醒,当成真正该管的事。身体给你机会,但只给一次。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人有没有脑供血不足,睡觉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陈顺中.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23,37(02):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