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脊髓损伤多归属 “痿证”“瘫证” 范畴,其发病与人体脏腑功能、气血运行及经络通畅度密切相关,核心病机可概括为 “本虚标实”。从 “本虚” 来看,脊髓为 “髓海” 分支,依赖肝肾精血濡养、脾胃气血充养,若外伤致脏腑功能受损,易出现肝肾亏虚(精髓不足,脊髓失养)、气血不足(筋骨肌肉无以为养);从 “标实” 而言,外伤引发脉络破损,气血运行不畅,形成经络瘀阻,进一步加重肢体失用,二者相互影响,导致肢体瘫痪、感觉障碍等症状。
临床治疗以 “辨证施治、标本兼顾” 为原则,常用方案有三。其一为针灸治疗,侧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多选取督脉(如大椎、命门)与膀胱经(如肾俞、委中)穴位,通过毫针刺激激发经气运行,改善脊髓局部气血供应;其二是中药调理,需结合患者具体证型遣方用药,如肝肾亏虚者选用六味地黄丸合虎潜丸加减以补肝肾、益精髓,气血不足者以八珍汤加减益气养血,经络瘀阻者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其三为推拿干预,以轻柔手法按摩瘫痪肢体肌肉,配合关节被动活动,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常与现代医学手段协同,通过多维度调理改善患者症状,为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