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湿邪作祟缠绵难愈?中医解析“低热新冠”:“护脾胃、扶正气”是关键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与往年的“高热迅猛”不同,本轮新冠以以低热反复、咽干咳嗽、乏力纳差、腹泻或黏腻不适为典型表现,部分患者甚至无明显发热,仅觉周身困重、嗅觉减退。

中医认为,此与春夏之交“暑湿当令,兼夹疫毒”密切相关。外受湿毒之邪,内困脾胃阳气,导致“正虚邪恋”,病势虽缓却缠绵难愈,尤其中青年人群因作息不规律、贪凉饮冷,更易被湿毒趁虚而入。

预防关键:顾护“正气”与“脾胃”

避湿护阳,忌贪凉伤正。空调温度不低于26℃,夜间盖腹防受凉;拒绝“冰奶茶+火锅”冰火两重天饮食,以免损伤脾胃阳气。晨起可喝生姜红枣茶(生姜2片+红枣3枚煮水) 温脾化湿,舌苔厚腻者加炒白扁豆10g同煮。

芳香化浊,提升免疫力。居家可用艾叶+石菖蒲煮水拖地,或佩戴含藿香苍术冰片中药香囊(孕妇慎用),通过嗅觉刺激激发免疫。穴位按摩:每日按揉足三里(膝盖下4指)、阴陵泉(小腿内侧高点)各3分钟,健脾利湿;气虚者加按气海穴(脐下1.5寸)培补元气。

食疗方:清暑化湿粥。材料:粳米 100g、荷15g、炒薏米30g、紫苏叶5g、绿豆 20g(体质虚寒者减半)。功效:荷叶、紫苏叶升清降浊,薏米健脾利湿,适合预防期间调理湿热体质。

中医用药提醒:辨证为先,勿盲目 “囤药”

·风热初起(咽痛、黄痰、舌尖红):可选银翘解毒丸,配合金银花山银花)+薄荷代茶。

·寒湿困脾(腹泻、白痰、舌苔白腻):首选藿香正气系列,忌用寒凉药(如板蓝根牛黄解毒片)加重湿寒。

·恢复期调理(久咳、乏力、口干):用玉竹15g + 百合15g + 麦冬10g + 陈皮 6g 煮水,或服参苓白术散健脾益肺,忌过早进补(如人参、阿胶)壅塞气机。

中医防疫口诀:春夏之交湿毒兴,贪凉饮冷伤脾经;咳嗽低热莫轻忽,芳香化湿护正行;藿香佩兰醒脾胃,足三里穴常按灵;辨证施护三分治,平和心态保安宁。

本轮疫情虽 “低调”,却提醒我们:健康之本在 “顺应天时、顾护脾胃”。若出现持续低热、咳喘加重或基础病波动,及时就医辨证调理;轻症者不必恐慌,通过清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艾灸(如关元穴)扶正气、化湿浊,自能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注:文中方药需根据体质调整,孕妇、儿童及慢性病患者请咨询中医师后使用。)

作者:湖南医药学院肖尊雄

美编:皮海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湿邪作祟缠绵难愈?中医解析“低热新冠”:“护脾胃、扶正气”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