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中医调血糖有讲究!分清虚实是关键,虚证补脾肾、实证清胃火?

提到糖尿病,不少人觉得“就是血糖高,得赶紧降糖”,但你知道吗?中医调理血糖,关键在分清“虚”和“实”:虚证多是脾肾不足,得慢慢补;实证多是胃火旺盛,要先清热。找对自己的类型,才能让血糖稳下来。这两种情况各有啥特点?怎么调理才对症?今天就用大白话讲清楚,让你调糖明明白白。

一、血糖高分虚实,症状大不同

它们的核心是“气血津液失调的方向不同”,就像“水壶漏水”和“水壶烧太旺”,问题不同,解决办法也不一样,以下这些特点能帮你分辨:

- 虚证(脾肾不足):

- 最明显的是“三多一少”不突出,反而总觉得累、没力气,说话声音小,稍微活动就出汗。

- 吃饭不多但消化差,肚子胀,大便偏稀或先干后稀;还可能腰膝酸软、手脚发麻,尤其下肢明显,冬天更怕冷。

- 舌象多是舌体胖大、有齿痕,颜色偏淡,苔薄白,就像“土地干旱缺水,庄稼长不好”,脾肾阳气或阴液不足,没法正常运化水谷。

- 实证(胃火旺盛):

- “三多一少”典型:吃得多还总饿(能吃但体重降),喝水多、尿也多,口干舌燥明显,甚至口苦、口臭。

- 大便干硬难拉,小便颜色黄,脾气急、容易烦躁,怕热,夏天更难受。

- 舌象多是舌红、苔黄厚,甚至有点干,就像“炉火太旺,把水壶里的水烧干了”,胃火太盛消耗津液,导致血糖波动。

提醒:很多人是“虚实夹杂”(比如既有胃火又有脾虚),调理时要先清后补或清补结合;血糖突然大幅升高(如超过16.7mmol/L)、出现酮症酸中毒(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必须立即就医,别单靠中医调理。

二、对症调理2方向,各有侧重

针对不同类型的血糖高,调理就像“缺水补水、火大灭火”,精准发力才有效:

- 虚证补脾肾(分阳虚和阴虚):

- 脾肾阳虚:适合怕冷、手脚凉、大便稀的人,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加白术、山药),温脾肾、助运化,像给“凉透的炉子添柴”,让身体能正常利用能量,尤其适合中老年糖尿病患者。

- 肝肾阴虚:适合口干、手脚心热、腰膝酸软的人,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加麦冬、玉竹),滋阴润燥、补肝肾,像给“干旱的土地浇水”,补充被消耗的津液,适合长期血糖偏高、伴有视力模糊的人。

- 实证清胃火(兼顾养阴):

适合吃得多、饿的快、口臭便秘的人,用玉女煎(石膏、知母、熟地、麦冬),清胃火的同时补津液,就像“给旺火烧的水壶加凉水”,既灭火又补水,避免单纯清火伤阴。

提醒:虚证调理需循序渐进,别用太猛的补药(如人参、鹿茸),可能让血糖波动;实证清火别用苦寒药(如黄连、大黄)太久,会伤脾胃,导致虚证加重;所有调理都要在控制饮食、规律用药的基础上进行,不能替代降糖药。

三、用对了有这些信号,3招判断

坚持调理1-3个月(同时配合基础治疗)后,出现这些变化说明对症了,可以继续:

1. 血糖稳了:空腹血糖波动变小(如从8-10mmol/L降到7-8mmol/L),餐后血糖高峰降低,低血糖次数减少。

2. 症状轻了:虚证的人乏力减轻、手脚不那么麻了,大便成形;实证的人不那么饿了、口干减轻,便秘好转。

3. 精神好了:没那么烦躁或疲惫,睡眠改善,能正常活动,生活质量提高。

如果调理后,血糖没降反而升高,或出现明显不适(如补药导致上火、清火导致腹泻),可能是类型没辨对,赶紧停一停,找中医师结合血糖监测调整方案。

四、做好3件事,调糖效果翻倍

- 吃对饭:虚证多吃山药、南瓜、黑豆(健脾补肾);实证多吃芹菜、苦瓜、冬瓜(清热润燥);无论虚实,都要少吃精米白面、甜腻食物,控制主食量(每餐约1拳),多吃杂豆、蔬菜。

- 动对身:虚证适合温和运动(如散步、八段锦),每次20-30分钟,别太累;实证可稍增加强度(如快走、游泳),每次30分钟,帮助消耗多余热量;运动时间选在饭后1小时,避免空腹。

- 控好情绪:生气、焦虑会让血糖升高(尤其实证人群),每天深呼吸10分钟或听舒缓音乐,保持情绪稳定,就像“给血糖安个稳压器”。

中医调血糖的关键是“辨虚实”:虚证补脾肾、实证清胃火,千万别盲目用补药或泻药。用之前一定要结合自身症状、舌象和血糖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坚持饮食控制、规律用药和运动。用对了,不仅血糖更稳,身体状态也会改善,盲目调理可能耽误事,辨证结合科学管理才是关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中医调血糖有讲究!分清虚实是关键,虚证补脾肾、实证清胃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