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其中髋部骨折堪称威胁老年人生存质量与生命安全的“隐形杀手”,常被医学界称为 “人生最后一次骨折”。这一令人胆寒的称谓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健康危机?深入探究其原因,对守护老年人健康意义重大。
髋部骨折:老年人的健康“软肋”
髋部是连接躯干与下肢的关键部位,由股骨近端、髋臼等构成。步入老年,身体机能衰退,骨骼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因骨质流失加速,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脆弱,轻微的滑倒、碰撞,甚至日常转身、起坐,都可能引发骨折。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髋部骨折年发生率约1.5%-3%,且女性发病率更高。在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下,每年因髋部骨折就医的老人数量惊人。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分为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颈骨折发生在股骨头下方至股骨颈基底部,该部位血运差,骨折后愈合困难,骨不愈合概率达15%-30%,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股骨头坏死;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在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虽相对易愈合,但老年人体质弱,术后恢复同样充满挑战。
治疗困境:手术与保守的艰难博弈
面对髋部骨折,治疗方式的选择对老年人而言是艰难抉择。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或关节置换手术,能助患者尽早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卧床并发症。但手术对老年人身体状况要求极高,他们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研究表明,合并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的老人,接受髋部骨折手术时,死亡率比无基础疾病者高出3-5倍。且老年人心肺、肝肾功能衰退,手术麻醉风险大增,术后易出现感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影响康复进程。
若选择保守治疗,采用牵引、卧床休息,虽避免手术风险,却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长期卧床易导致压疮,皮肤受压血液循环受阻,从红斑、水疱发展为破损溃烂,若感染控制不佳,可发展为败血症。同时,卧床使老人呼吸功能减弱,痰液难以咳出,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达20%-30%,严重时可致呼吸衰竭。此外,老年人血液高凝,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几率大增,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达 20%-30% 。
康复挑战:身体与心理的双重煎熬
即便度过治疗和并发症难关,康复之路依旧艰难。长期卧床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僵硬,许多老人即便经过长期康复训练,也难以恢复到骨折前的活动能力,生活不得不依赖他人照料。
髋部骨折对老年人心理造成巨大创伤。失去行动自由、生活不能自理,使老人产生强烈无助感与自卑感,易引发孤独、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会影响身体恢复,形成恶性循环,加速身体机能衰退。
预防与应对:为健康筑牢防线
预防老年人髋部骨折需多管齐下。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体检,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鼓励老人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提高肌肉力量与身体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同时,家庭和社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卫生间、楼梯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防滑,清理障碍物,营造安全生活环境。
一旦发生髋部骨折,应立即送医,与医生充分沟通,依据老人身体状况、骨折类型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治疗康复过程中,家属要悉心照料,协助康复训练,关注老人心理状态,给予鼓励支持。
老年人髋部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并非危言耸听,其带来的治疗难题、并发症威胁与康复挑战,严重影响老人健康与生命。但只要提高认识,科学预防,积极应对,就能降低风险,助力老人安享晚年。(唐山市第二医院 董乃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