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白岩松:想要孩子有出息,就一定要让他吃这3种苦!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到我家孩子第一次摔跤哭闹,我忍住不抱起他。

当时婆婆想要上前扶孩子,我阻止了。

还被说了一句我当妈的不负责,我心里疼得厉害,但我知道,这是他成长的第一步。

后来他慢慢学会自己擦药、自己系鞋带、自己查错题。

我越来越相信:孩子吃过的苦,都会变成他内在的光

当时,是因为突然有一句话猛地撞进了我的脑子里:“不想养出白眼狼,就一定要让孩子吃三种苦。”

这是我在某音上刷到的白岩松语录切片里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

宝妈们,我知道你舍不得孩子吃苦。

但你们有没有发现,小时候“吃得苦中苦”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有担当?

相反,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崩溃。

育儿心理学里有个词叫“父母剥夺”。

意思是:父母过度保护,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爱得太用力、太满、太急。

但真正的成长,恰恰是在孩子摔倒时,让他自己爬起来;这不是狠心,而是远见。

下次在他想要放弃时,告诉他:“你可以再试一次。”

不让孩子吃苦,是让他以后吃更大的苦;舍得孩子吃苦,是给他一条光明的路。

那么,这三种苦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必须让孩子“吃”?

第一种苦:失败的苦——培养抗挫力

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吗?和小朋友打架、考试不及格、都要自己扛。

而现在的孩子,只要一点失败,情绪就很容易爆炸和哭闹——“我为什么不行?”、“凭什么这样?”。

我邻居家有个男孩,从小家里把他当宝一样护着。

考试错一道题,全家都安慰“没关系”、“是老师出得不好”。

结果到了初中,一次成绩下滑,他竟然哭了一晚上,甚至有了轻生念头。

美国心理学家德韦克提出的“成长型思维” 理论表明:允许孩子失败,能培养他们的抗挫力。

从未失败过的孩子,会将失败等同于我不够好,而不是我做得不对。

他们无法把失败当作经验,只会当作打击。

我后来反思自己:有多少次,我帮孩子补作业、代写检讨、替他解释错误?看似爱,实则在剥夺他面对现实的机会。

孩子必须学会失败,因为人生就是一次次站起来的过程。如果他从未跌倒,那等未来他真的摔了跤,你还能扶得起他吗?

第二种苦:劳动的苦——培养责任感

白岩松强调,孩子必须学会劳动,体验劳动的辛苦。

你有没有试过让孩子洗一次碗、叠一次衣服、扫一次地?多数孩子会说:“这不是大人做的吗?”、“我不做!”

可你想想:一个连自己房间都不愿整理的孩子,将来怎么能照顾自己?又如何学会对他人负责?

我们家以前是“全包式”养育。后来有次我重感冒,让儿子自己热饭、倒水、洗袜子。

他开始时抱怨、推脱,但在我坚持下,他学会了做这些事情,也逐渐不会抱怨了。

心理学研究显示,劳动参与感能显著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与自我效能感

哪怕只是简单擦桌子、收玩具,都能让孩子意识到:我有能力,我有义务。

我们不需要他多么能干,但必须让他知道:生活不是依靠别人的施舍,是自己争来的。

别把孩子圈在温室里,适当的生活历练,才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第三种苦:学习的苦——培养自律

我认识一位妈妈,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每天写作业拖拖拉拉,稍微难一点就开始哭。

她跟我说:“我家孩子太敏感了,不忍心逼。”

可后来她发现,孩子不仅成绩越来越差,自信也一点点没了。

不愿吃学习的苦,最后只会吃人生的苦。

你可以帮他写作业,帮他查资料,甚至给他请最贵的家教。但唯独自律勤奋这件事,必须孩子自己扛起来。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孩子越早意识到“努力会有回报”,越容易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而一旦拥有这种模式,无论是学业还是人生挑战,孩子都更容易坚持下来。

可别忘了——你现在舍不得他吃苦,未来他就要吃生活的苦。那时候,你想替他受,都帮不上忙了。

让孩子吃三种苦:失败的苦,劳动的苦,学习的苦,是你给他最贵重的礼物。

白岩松说:“不是所有的爱,都要温柔以待。有时最深的爱,是转身离开时的坚定。”

做一个“狠心”的妈妈,真的不容易。让孩子吃点生活的苦,体验选择的难,承受失败的痛,看似残忍,实则是最深沉的爱。

但如果这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那我们再心软,也要忍一忍。

愿你我都能成为那个“舍得让孩子吃苦”的妈妈,养出真正幸福、独立、有担当的孩子。

-The End -
作者-小咖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白岩松:想要孩子有出息,就一定要让他吃这3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