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消除肝炎,积极行动”。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下面让我们从中医视角来认识肝脏,学习日常护肝之道。
肝的生理功能
肝具有储藏血液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我们可以从眼睛的状况来判断肝血的盛衰。肝开窍于目,如果眼睛经常干涩,易迎风流泪,就表明肝阴血不够。
肝木系统功能异常,常会出现口苦、头晕目眩、眼干涩、目赤肿痛、两肋胀痛、烦躁易怒、肝病、血压高、血脂高、指甲干枯等症状。
中医理论讲肝的生理特点:“肝者,罢极之官”,肝主疏泄,肝藏血,肝脏调畅全身气机,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又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器官,称为重要的“生命器官”。
肝病的病因病机
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型)、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等,在中医多归属于“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其核心病机常为:
1.湿热疫毒内侵:外感湿热或疫毒之邪(如肝炎病毒),蕴结肝胆,导致疏泄失常。
2.情志郁结伤肝:长期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最易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
3.饮食不节酿湿热:嗜食肥甘厚味、辛辣油腻或酗酒,损伤脾胃,内生湿热,熏蒸肝胆。
4.正气亏虚失防御:先天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或劳倦过度,导致正气(免疫力)不足,无力抗邪或清除疫毒。
中医养肝四要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顺应肝之本性,疏泄有道,调和气血,来共同维护肝脏的健康。
1.情志舒畅,疏肝为要“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保持心情平和、乐观豁达是护肝第一要务。遇事莫钻牛角尖,学会倾诉、转移注意力。可常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此乃肝经“出气筒”,常按揉有助于疏解肝郁、平息肝火。
2.饮食有节,清利湿热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绿色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利于疏肝。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切忌过度饮酒、暴饮暴食、高脂高糖及霉变食物。湿热重者可选绿豆薏米粥(清热利湿)、茵陈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脂肪肝人群需严格控制热量摄入。
3.规律作息,养血柔肝“人卧则血归于肝”。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尤其是子时,23点-1点,胆经旺;丑时,1点-3点,肝经旺,是肝脏自我修复与藏血的关键,避免熬夜透支。
4.适度运动,行气活血:选择缓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尤其是“调理脾胃须单举”“两手托天理三焦”式,能促进气血流通,帮助肝气疏泄,防止气滞血瘀。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以免耗伤气血。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慢病管理科 刘林券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