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365位医师的365天 | 王海洋: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技术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编辑 | 刘家碧

初审 | 孙巧

终审 | 罗艳琼

为树立广东医师良好形象,展示广东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激发广大医师专研技术的积极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水平、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广东省医师协会开展“名医绝技”推荐活动。这些身怀绝技的医学专家将为大家介绍擅长的医疗技术,讲述守护健康的故事。

传统支架术的 “困局”:高复发与高风险的双重阴霾

在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现状不容小觑,发病率约10%,70岁以上人群更是攀升至15-20%。特别是南方地区,老龄化趋势明显,庞大的人口基数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数量众多。传统的下肢动脉支架植入术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其再狭窄的复发率高达50%以上。而且患者术后三年左右一旦复发,面临着极高的截肢风险。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过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依靠球囊扩张,进行支架植入。但支架植入后,它的慢性外扩张力不断刺激血管内膜,引发内膜异常增生,导致血管再次狭窄。不仅如此,肌肉的剪切力、关节的日常活动,都像一双双无形的手,不断挤压、拉扯着支架,可能造成支架断裂,进而引发支架内再次狭窄。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二次开通难度极大,患者往往只能眼睁睁看着病情恶化,甚至面临截肢的残酷现实。

下肢血管 “清道夫”:激光消蚀术突破传统桎梏

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技术,无疑是血管治疗领域的一场及时雨。它主要用于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这项技术是通过导丝把激光导管送进狭窄闭塞的那段血管,利用激光消蚀清除血管内病变的斑块,恢复血管腔原始的状态,最后送入含紫杉醇的球囊,把紫杉醇涂在血管壁的局部病变部位,预防血管斑块再增生。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与传统支架植入术相比,该项技术优势显著。由于不存在支架对血管内膜的慢性刺激,可有效维持下肢动脉良好的循环状态,进而降低疾病复发的概率。此外,即便血管再次出现狭窄,需要进行二次干预,该技术仍可多次施行,且具有预后效果良好、围手术期较短的特点。患者术后恢复迅速,通常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活动 。

直面血管 “雷区”:下肢动脉激光术的破局与推广

王海洋指出,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技术存在诸多技术难点。当血管堵塞后,内膜会出现严重增生,在此情况下,导丝需将激光导管送入闭塞血管的真腔。然而,这一过程极易致使导丝传送激光导管的 “路径” 出现偏差。一旦路径偏差发生,激光便无法彻底清除病变斑块,还可能破坏血管壁的结构完整性,进而引发血管夹层,最终导致手术失败。更为严重的是,若在操作过程中造成血管损伤穿孔出血,将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然而,正是这种高难度的操作,考验着医生的技术功底。王海洋主任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巧,能够精准把控每一步操作。未来,王海洋主任还计划将这一名医绝技带到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开展学习班、带教培训等方式,帮助更多医生掌握这一高难度技术。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目前,王海洋所在团队正与北京、上海各大应用中心开展大数据统计工作,希望推出国内专家共识与指南,并在全国推广。未来,团队期望将技术普及至基层,通过培训与经验交流,让该技术更好地服务百姓。

来源 / 广东省医师协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365位医师的365天 | 王海洋:下肢动脉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