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初中男孩低头走进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年后,他背着书包重返校园,身后是父母含泪的笑脸——十几次心理咨询,融化了他内心的坚冰。
“明明相爱,却为何总是互相伤害?”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行为治疗科副主任田海明在电台直播间抛出这个问题时,电话铃声瞬间涌入。这位拥有十几年心理咨询经验的母亲,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道出了无数家庭的困惑。
01 爱的初衷,为何成了伤人的刃?
田海明在巡讲中常问家长:“还记得最初抱着新生儿时的愿望吗?”台下总是一片寂静。那时父母只求孩子健康快乐,可随着课业压力增大,“第四名”变成“不够好”,“休息片刻”成了“偷懒”。
一位企业家母亲曾带着厌学的儿子冲进心理咨询室。孩子出现呕吐、头晕症状,而这位习惯用理性解决问题的母亲却说:“他就是不想努力。”通过沙盘游戏,田海明发现: 孩子压抑的情绪已积攒三年。
更令人痛心的是,田海明近期接诊的男孩身上布满充电线抽打的伤痕。“父母喊着为孩子好,却把最锋利的刀对准最亲的人”。
02 听见“无声的呐喊”:聊城在行动
从校园到社区的守护网
近几年,一支专业队伍穿梭于聊城多所学校:在临清幼儿师范,田海明带领600名学生做脑神经保健操,传授人际交往秘籍;在东关民族小学,心理治疗师李静用《幸福拍手歌》开启“快乐之旅”;在文轩中学,张蒙老师以《我的抗挫秘籍》点燃学生斗志。
这只是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工作的缩影。这支荣获 “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的团队,十六年间打造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从“元正胎教”到“青少年心理辅导”,再到“老年心理关怀”,用专业织就一张温情的网。
那些被托住的孩子
小凡(化名)的转变让陈翠至今动容。这个曾拒绝说话的初中生,通过多次沙盘治疗逐渐敞开心扉。治疗师引导父母每天陪他散步15分钟,坚持三个月后,孩子终于背起书包重返校园。
更惊险的救援发生在高考考点。东阿县一名考生因焦虑产生幻听,总听见循环播放的歌曲。心理治疗师刘来彪紧急实施减压放松,助他平静完成考试。
03 给父母的四把“金钥匙”
钥匙一:做孩子的“情绪树洞”
长江路社区的讲座上,田海明让家长角色互换:当孩子说“同学欺负我”,把孩子抱在怀里,轻声问道“孩子,被同学欺负,你是感到委屈和愤怒吗?需要妈妈(爸爸)怎么帮你?”比“别瞎说”,“别理他们”更重要。“否定感受等于否定孩子存在”,很多家长无法用心去听孩子说话,也就听不懂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家长的回应往往不是孩子想要的,甚至是给孩子添堵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对父母关上了心门,不再表达。这就是很多家长抱怨的孩子他什么都不给我们说的原因之一。她以自己为例:接送孩子路上,封闭车厢反而是最佳谈心场所。
钥匙二:把“犯错权”还给孩子
“学走路不摔跤就永远走不稳”,田海明在度假区中心小学的讲座中分享案例:过度保护的女儿1岁多还不敢独走,而放手让孩子探索的家庭,孩子11个月就会走路。父母适当的放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立。只有允许孩子自己去摸索,去犯错、去受挫,他们才能更快地摸索到克服难题的方法,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允许他们犯犯错、受受挫,所积攒探索这个世界的勇气和能力,未来目送他们去外面的世界时,我们才能真的放心不是吗?
钥匙三:用优势视角代替挑剔目光
在道口铺中心小学,田海明带领学生完成“优点轰炸”游戏。这与服务中心的理念一致:每个孩子都是未被解读的宝藏。就像李嫣的故事——父母将唇腭裂称为“天使的吻痕”,成就了巴黎T台上那个走路带风的少女。人的自尊和自信是在一次次的肯定、欣赏和成功中长起来的,试着多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不要一味的指责、批评、嫌弃、打压孩子。
钥匙四:边疗愈自己边滋养孩子
“父母给不出自己没有的东西”,红旗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时,田海明直指核心。而且父母有什么就会向孩子传递什么。田海明近期的心理剧治疗中发现,母子俩的恐惧意象都是出奇的一致——带刺带尖的东西。细究根源,原来姥爷出于恐惧控制者患者的妈妈,妈妈恰巧找了一个更加强势和控制的丈夫,患者在父母的双重恐惧和控制下,大学毕业几年无法工作,还患上了严重的精神障碍。还有,妈妈小时候哭闹是不被允许的,造成了她极度压抑隐忍的性格,憋了一身的病。结果找了个丈夫也是不许孩子哭闹。这样的代际创伤如果得不到疗愈和修通,会继续往下传递。当然,当问题被看见,改变也会随即发生。父母内在的一点点改变,会带来孩子乃至家庭巨大的改变。正如她帮助的那位企业家姐姐:当母亲开始关注自身情绪,孩子的呕吐症状竟不药而愈。
04 构建“家校社医”联动的聊城模式
在聊城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天天都是开放日”。这里已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网:
联合多部门开展 “家教润心”“智慧父母大讲堂”“开学第一课”公益讲座,进一步扩大心理健康服务的影响力。
携手法院设立 “家事调解中心”,化解亲子冲突百余起
开通5条全国心理援助热线,成功解救3名轻生青少年
更深远的变化在发生。2023年,聊城培训8300余名网格员成为心理服务前哨,在乡镇建立心理咨询室。随着 “校-家-社-医”四维体系的完善,那个曾让田海明忧虑的未来,正透出希望的光。
今年中考成绩出来之后,回访中得知自己曾经帮助过的女孩(曾因严重抑郁试图自杀)考了700多分,考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时,田海明发自内心的为孩子父母感到高兴和欣慰!
她想起电台节目里的话:当孩子知道身后永远有接纳的怀抱,他们转身面对世界的眼神,才会闪耀光芒。
作者
任喜荣
责任编辑
杭 冬
审核
田海明 任喜荣
每天一推
田海明
田海明:女,应用心理学硕士,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行为治疗科副主任,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催眠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优秀心理卫生工作者”,希望24热线“生命教育与危机干预”宣讲员,“水城女性大课堂”公益讲师、12355特聘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二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中级心理治疗师、高级催眠师、意象对话心理师,认知行为治疗师。擅长运用传统文化智慧、中医思维结合各类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解决各种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以及各种心身问题。
(单击图片可查看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