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原创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谁的地位高?结果跟你想的不一样

在古代,皇帝经常召集满朝文武上朝,而现代人则将这种活动称作“开会”。每当皇帝召开会议时,朝堂上总是人头攒动、密密麻麻。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实际上这些人也有各自的集体,最常见的就是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

这种安排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能避免人们站错队,让皇帝感到不安。朝廷中,三省六部是最基础的组织结构。每个单位都有一个带头人,通常是位年长、须发皆白的老人,站在最前面,显得非常稳重。三省的职责范围决定了各部门的职员不会过于计较谁高谁低,毕竟这些岗位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按理说三家的地位应该都差不多。

然而,六部中的人员可不那么安分,总是想要在其他部门面前展现自己的优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刑部,哪个部门在朝堂上真正占据主导地位呢?

六部的“掌门人”其实心里都很清楚,他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每个部门的领导人都知道自己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尽管如此,他们并不能阻止下属在自己领导下争抢名利。因为输了一次和认输完全是两回事。于是,户部对吏部心有不满,兵部也常想压制工部,刑部则不愿深陷其中,而礼部则干脆站在一旁观望,看上去似乎局势已经变得明朗,究竟是谁在背后搅局,追溯起来并不难。

从不太愿意参与到“权力斗争”的礼部开始谈起吧。这个部门的出场次数相对较少,充当配角的角色比较合适。礼部的同事们并不看好这个部门,皇帝也常常不屑一顾。毕竟在这个朝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谁又愿意在无所作为时,被一群人来讲仁义礼智信呢?

刑部的工作人员却是另一番景象,他们是那些非常热爱自己职业的“天生适合”的从业者,对待遇和地位并不太在意。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皇帝不要干预他们在工作中的表现。权力斗争不断,如果哪天皇帝心情不好,指责他们,那可得不偿失。

工部的“劳模”们则总带有一点“土木工程队”的感觉,任劳任怨,但收获甚微,最终往往被其他人忽视。工程队的招募与管理是由工部负责,但所有的经费审批都得通过户部,如果户部稍有克扣,工部则要忍受那种没有油水的艰难日子。即便如此,皇帝有时还是会怀疑工部是否“清廉”。

如果仔细筛选,就会发现水面下浮出三家最活跃的部门——吏部、户部和兵部,正是这三个部门常常在朝中争风头,导致许多官员在选择职位时常常走错路。

吏部的头头叫“吏部尚书”,这是许多人熟悉的名字,尤其是看过一些历史剧的观众都会有所耳闻。即使你不喜欢历史剧,也很可能会看过《甄嬛传》,因为清朝时期也有吏部尚书这个职务。这个官职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魏国的司马氏掌权时,山涛被任命为尚书吏部郎。从历史资料来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吏部尚书”的官员。西晋建立后,吏部郎变更为“吏部尚书”,这也成为了这一官职的正式名称,直至今天。

吏部的工作内容非常简单,负责选拔和管理低级官员。为什么是低级官员呢?因为只有能够站在皇帝身边的人才有资格讨论高级官员的任命。而高级官员的任命权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但即便如此,能够担任吏部尚书的职位,已经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毕竟高级官员的数量少之又少。

到了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吏部尚书的职权逐渐增加,不再仅仅负责低级官员的选拔和任免。隋朝时,吏部尚书成为了六部尚书之一,这一职位从此延续至清朝。自唐朝以来,吏部尚书的品级通常在三品与一品之间浮动,职位的权力和影响逐渐增强,可以说他是“六部之首”。

户部作为六部中的一员,长期不服气吏部的领导地位。有人甚至认为,“户部尚书才是六部之中最有权势的人”。户部的工作,涉及财政管理、税收和国家的经济,简直是古代社会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自唐代起,户部的权力不断增加,直到清朝时,户部尚书已经成为了从一品的高官。

与吏部和户部相比,兵部的情况有些特殊。兵部的职位虽然重要,却充满了风险。兵部尚书,名为“大司马”,负责全国军事的管理与协调。然而,兵权一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历代皇帝都喜欢把兵权紧紧握在手中,因此,兵部尚书虽然是正三品的官职,但实际权力却往往受到限制。兵权属于最高统治者的专属,任何能够自立门户的将领,都会对王朝的存续构成威胁。因此,兵部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央集权的保障,避免了兵力过分集中于某一方。

总的来说,三位尚书的职权随着朝代的更替不断扩展。吏部尚书负责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户部尚书则掌握国家的财政大权,而兵部尚书虽然名义上掌管军事,但其权力实际上远远不如前两者。这样一来,吏部与户部之间的较量成为了朝堂上最为激烈的竞争,而兵部尚书则似乎只能保持低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原创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谁的地位高?结果跟你想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