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络罗氏虽然平时总是言辞激烈,但作为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在政治上可绝非一位简单人物。她的直言不讳,肯定不是没有原因,背后隐藏着更为深刻的考量。
1、允禩的光辉背后
允禩的辉煌并非偶然,他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清楚地意识到即使今天皇帝恩宠有加,谁也不能保证明天不会因某个原因被抛弃。他明白权力的变幻无常,时刻准备着迎接可能的变故。
2、逃过一劫的允禩
到了四月,皇帝发布命令,要求各位王公大臣揭发允禩的种种行为。到了五月,允禩身边的两位重要人物——苏努和勒什亨父子因与他走得太近而被降职为庶民。七月,发布了《谕制朋党论》,宣告一场政治斗争的全面展开。表面上,这篇文章是在批判欧阳修关于“君子与同道为朋”的观点,实则暗指朝廷内部的朋党之风。雍正当时明确表示,自己即位后就要求朝中不结党、不拉帮,但一年多过去了,朝廷依然分裂成几个党派,许多人或加入这个帮派,或投靠那个团体。雍正自己从未结党拉帮,始终独立修身,若他曾加入过党派,又怎敢批评现状?然而,尽管放出了强硬的言辞,随着年羹尧和隆科多案件的发生,针对允禩的打击虽有声势,但实际上更多是为了警告,并未立刻付诸实质行动。
3、必然的命运
在雍正元年(1723年)12月,允禩的亲信阿灵阿的儿子阿尔松阿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下令后,阿尔松阿心情复杂,忧虑重重,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职位,怀疑这背后可能暗藏皇帝的杀机。三年后,阿尔松阿的担忧变为现实。这一场对政敌的“提拔”看似荣升,实则是权力斗争中的一环,最终以其权力的崩溃和败局结束,留下深刻的警示。
4、钉子户允禵
允禵是康熙皇帝偏爱的继承人,受到许多百姓的支持,但他却成为了雍正的最大政敌。雍正认为允禵的冒失行为为自己提供了打击他的理由。康熙去世后,允禵被安排看守景陵,被软禁在京城之外,后来甚至被囚禁于景山。这一系列的行动,显示出雍正对潜在威胁的高度警觉。
5、如何排序八爷党?
允禩面临困境,最终请求解除允?的王爵不久,允?被押回京城并永远囚禁在宗人府。允禵、允禟、允?这三位雍正的亲兄弟,最终都遭遇了相似的结局——有的被软禁,有的被流放,而有的则被限制自由。雍正的做法提醒世人,官场之中,利益才是决定亲疏关系的根本,而非血缘。如果有利益冲突,即使是亲兄弟,也会为了争夺权力而针锋相对。换句话说,政治斗争中,站错队,可能会让你成为历史的“钉子户”。更重要的是,欲望常常蒙蔽了人们的眼睛,让人很难分清谁是朋友,谁是敌人。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关键时刻站队极为重要,一旦做错决定,就可能永远失去翻盘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