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的菜市场,人声鼎沸。65岁的王阿姨,推着小车仔细挑选着新鲜的鲫鱼,身旁的邻居大妈却皱着眉头劝她别买:“你不知道吗?现在癌症这么多,都是老吃鱼吃出来的!”
王阿姨一下子愣住了。她回忆起前阵子刚体检,儿子还专门嘱咐要多吃鱼补充蛋白。
可一边是“鱼肉健康”的老观念,一边又是“鱼致癌”的网络传说,究竟哪边说得对?那句“吃鱼等于健康”的结论,是否真的一成不变?还是说,隐藏在鱼肉里的某些危险,其实很多人都忽视了?

其实,鱼肉本身富含优质蛋白、DHA和欧米伽-3脂肪酸,对心脑血管健康极为友好,是中华膳食指南推荐的优选蛋白。
可最近五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连年攀升,网络流言把“锅”甩在鱼肉身上。到底“鱼肉致癌”有几分道理?又是不是所有鱼都藏着健康陷阱?权威大数据和专家提醒告诉我们:答案远没有那么简单!
你或许会惊讶,有两种鱼,的确和“致癌高风险”紧密相关。尤其第二种,很多家庭餐桌上每月都出现,却总被误当成健康食品。
究竟是哪两种鱼,为什么有人吃了一辈子都健康,有人却因它落患癌魔?继续往下看,真相也许让你大吃一惊。
鱼肉健康?专家揭开真相
鱼类一直被冠以“低脂优蛋白、慢性病防线”之名。那么,为何会蹭上“致癌嫌疑”?
鱼本身并不是致癌物。不过,鱼的烹饪方式和某些鱼类制品,在高温或长期加工下,的确有可能增加致癌风险。
依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相关数据,并非所有鱼都有隐患,真正风险最大的,是腌制鱼和高温烤制、油炸的鱼!

专家分析,腌制鱼(如咸鱼、熏鱼、盐水鱼等)在加工过程中,容易生成N-亚硝基化合物(亚硝胺)。尤其亚硝胺属于一级致癌物,被证实与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密切相关。
相关研究显示,每周食用腌制鱼超200克的人群,消化道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饮食者,风险升高约17.2%—22.6%。这种风险,绝非空穴来风。
另一方面,深受欢迎的烤鱼、炸鱼,表皮香脆可口,却隐藏着苯并芘、多环芳烃、杂环胺等强致癌物。
有记录案例显示,一位40多岁的男性,爱吃烤鱼,每周2-3次,最终确诊结直肠癌,医生推测与其长期高温进食密切相关。
反之,新鲜蒸煮、红烧、清炖等低温、短时烹调方式下的鱼类,致癌风险极低,人体可最大化吸收蛋白质、DHA、钙、硒等营养素,反而对预防慢性病有显著作用。

真正隐患:腌制鱼与烤炸鱼
纵观权威医学报告,“致癌鱼”主要集中在这两类:
腌制鱼
传统年节、佐餐或佐酒时不可或缺。腌制过程中,高盐和反复腌渍,亚硝酸盐含量明显攀升,在胃酸作用下极易转变为亚硝胺。这种化合物长期摄入,可大幅度提升消化系统癌变概率。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报告:50岁以上长期食用腌鱼者,患食管癌风险较普通饮食人高21.4%。尤其注意:自制腌鱼往往添加剂和温度控制难达标,风险更高。
烧烤、油炸鱼
高温制作(>180°C)易使鱼肉蛋白变性、脂肪氧化,产生苯并芘、杂环胺等多重强致癌物。美国NIH队列调查显示:经常食用油炸、烧烤类鱼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较少食者高出28.6%。
烧烤鱼表皮那层“香脆外衣”,实际上是致癌物聚集最多的区域。不少年轻人喜欢夜宵吃小龙虾、烤鱼,却不知“嘴瘾”下暗藏健康隐患。

需要特别澄清:
鱼肉本身不是健康杀手,致癌主要是特定加工和烹调方式“惹的祸”。而所谓“深海鱼、淡水鱼、鳗鱼鲶鱼上致癌名单”一说,多为网络误传或片面解读。科学摄入新鲜、合理烹制的鱼肉,仍是目前认可的健康选择。
如何健康吃鱼?三招降低风险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难道以后都不能吃鱼了?”其实大可不必谈“鱼”色变。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周水产品摄入量应控制在280-525克,并且要注重以下三点:
首选新鲜,拒绝腌制
尽量挑选当天宰杀的新鲜鱼类,冰鲜期不超过24小时。避免购买色泽发暗、明显咸味或有异味的腌制鱼、熏鱼、咸鱼。家庭自制时,不要长期腌渍,减少盐分用量。

低温烹调,少油少盐
优先采用清蒸、煮汤、红烧等低温“温和型”烹调法。避免高温长时间烧烤、油炸、煎制,坚决杜绝焦糊部位入口。烹饪鱼类尽量减少盐和调味酱料。
饮食多样,科学均衡
鱼肉只是优质蛋白的一个组成部分,搭配豆制品、瘦肉、蛋类、蔬果,膳食结构更科学。适量,每周2-3次,每次150-200克即可,无需暴食,更不要因为“怕致癌”连普通煮鱼都拒绝。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鱼类摄入与癌症流行病学评估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肿瘤学诊疗指南(2024年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