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杭州的王阿姨,今年刚满56岁。退休后的生活平淡但充实:每天早上一杯浓茶,午饭后约上老姐妹散步,傍晚再来第二泡。可就在体检时,王阿姨被查出肝功能指标升高,B超提示“脂肪肝倾向”。
家里人一听,急得直问:“是不是喝茶喝出来的?”面对突如其来的诊断,她百思不得其解,“茶不是养生的吗?患肝病后还喝茶,真的会‘伤肝’?”
不少中老年朋友都像王阿姨一样,面对肝病后继续喝茶,内心很是挣扎:到底能不能喝?怎么喝才安全?哪些行为正悄悄损伤你的肝脏?
其实,肝脏作为“人体代谢中枢”,对外界刺激极其敏感。一些日常喝茶的细节,往往潜藏着“加重肝脏负担”的隐患。
尤其是这3件事——许多人都没注意,结果肝功能不升反降。那肝病患者究竟该如何科学对待喝茶?哪些“踩雷”的喝法必须避开?接下来,我们聊聊每个肝友都该了解的肝脏护养真相。
肝病患者喝茶到底好不好?专家有话说
不少人认为,喝茶可以养生、解毒、助消化,有益健康。但对于肝病患者来说,茶叶中的咖啡碱、茶多酚等成分,如果摄入过量,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
哈佛大学医学研究数据显示,肝功能出现异常时,长期高浓度摄入茶多酚,转氨酶(ALT、AST)水平可上升8%-28%——这意味着肝脏解毒压力极大,甚至可能促发炎症反应、加重原有病变。
临床医生发现,部分肝病患者喝茶后出现心悸、胃部不适、失眠、口干等反应,甚至血常规、肝功能化验指标持续异常。
特别是酒精性肝病、肝炎、脂肪肝人群,茶叶中微量农残、霉菌等杂质,可能导致肝脏进一步受损。
此外,茶叶本身并不能替代合理饮食和规范治疗,盲目相信“多喝茶能排毒护肝”,是不科学的。
但科技前沿的另一面也给出新答案——有研究证实,少量、淡茶、不空腹饮用,对部分轻度肝病的修复有辅助作用。
关键就在于,“怎么喝”与“喝多少”。那么,哪些喝茶方式是肝病患者必须警惕的“高危行为”?
坚持喝茶,这3个细节一定要注意!
一、浓茶、隔夜茶坚决不能碰
许多人以为,茶越浓、味越重才“解乏”。殊不知,高浓度茶叶中的茶碱和鞣酸,必须经肝脏代谢。长期饮用,可使肝脏负担增加高达17.2%。
特别是泡了整夜的老茶,茶叶中的细菌、霉菌滋生,食药监数据表明,其致病微生物含量比新泡茶高出4.8倍。这种隐形风险,往往被忽略。
研究建议,肝病患者应选择淡茶,每次用3克茶叶冲泡,饮用当日新泡茶为宜。
二、喝茶莫空腹,低血糖高风险
空腹喝茶,会导致茶碱直接刺激胃肠和肝胆,肝病患者原本肝糖储备功能下降,更易发生低血糖反应、头晕、出汗。
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研究,肝病患者空腹饮强茶时,低血糖发生率可增加至23.1%。
因此,坚持“饭后半小时再喝茶”,能帮助减少不良反应,还能将茶叶中有益物质“柔和消化”,降低肝脏负担。
三、切勿滥用保健茶、药茶,不信偏方混搭
养生茶在中老年群体中极受欢迎,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配方和“护肝神茶”层出不穷。肝病患者要格外当心,“药食同源”并不等同于“无毒副作用”。
2018年《中国药理学杂志》发表研究,90种市售保健茶中,17类含有肝毒性植物成分,长期饮用可诱发肝酶升高、肝细胞变性。
一时贪新鲜,可能“花钱买罪受”。因此,若需保健茶,必须在正规医院、专业医生指导下选用,切忌道听途说、盲目跟风。
建议这样做,3招帮助科学护肝
误区澄清并非“绝对禁茶”。重点是适量、科学、个性化。想要肝脏少“受伤”,这3个科学建议值得打卡。
1. 注意饮茶时间与剂量
每日饮茶量建议不超过400毫升,以淡茶为主,避免夜间饮用,以防影响休息和肝脏修复。
2. 均衡饮食与定期体检
维持肝脏健康离不开全方位的营养摄入,应多摄入高蛋白(如鸡蛋、牛奶)、蔬菜水果,少食油腻和高糖食品。
规范体检(每3~6个月监测肝功能)可早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3. 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
肝主疏泄,易受情绪影响。情绪波动大、作息紊乱会促发肝病反复。建议日常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走、太极),避免熬夜,保持充足睡眠。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指南》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
《肝病患者的饮食及生活指导》. 中国肝脏基金会
《中国药理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