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似乎应该永远平和从容,面对压力波澜不惊,遭遇不公也能淡然处之。然而,这种对“情绪稳定”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危险的误解。
32岁的小李是众人眼中的“模范职场人”,永远面带微笑,从不发脾气。直到上周,他突然因不明原因的胃痛被送进医院。医生在排除器质性病变后,委婉地问他:“最近是不是压力太大了?”小李这才承认,为了完成一个重要项目,他已经连续加班一个月,期间还经历了同事的推诿和上司的误解,但他始终“保持专业”,把所有委屈和愤怒都压在心里。
小李的情况并非个例。将“情绪稳定”等同于“没有情绪”,是一种普遍存在却危害巨大的认知误区。
情绪稳定不等于情绪麻木
真正的情绪稳定,不是压抑所有情绪,而是拥有“情绪弹性”——一种能够快速觉察情绪、合理表达情绪、及时从负面情绪中恢复的适应能力。
情绪弹性高的人,难过时允许自己哭一场,但一小时后能擦干眼泪继续工作;被激怒时承认自己的愤怒,但会选择建设性的方式表达;面对压力时接纳自己的焦虑,但不会沉溺于恐慌无法自拔。
情绪弹性训练三法
如何培养情绪弹性?以下是三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一:情绪标签法:当情绪来袭时,不说“我好烦”,而是具体描述:“我现在因为项目失误感到沮丧”。准确的标签能立刻减轻情绪的模糊压力,帮助我们与情绪保持安全距离,从“我是情绪”转变为“我有情绪”。
二:5分钟情绪缓冲期:感到愤怒或冲动时,给自己5分钟缓冲时间。离开现场,做3次深呼吸,感受身体的反应。这简单的暂停能打破情绪反应的自动循环,让理性脑重新上线。
三:情绪日记法:每天花几分钟记录当天的情绪变化,不仅写下什么情绪,还记录它在身体哪个部位感受最强,以及它想告诉你什么。坚持记录能增强对情绪的觉察力,逐渐找到自己情绪波动的规律。
情绪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获得的能力。它让我们既能与喜悦共舞,也能与悲伤同行;既能感受愤怒的力量,也能品味平静的滋味。
成年人的成熟,不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压抑,而是如同大海般的能力——感受每一阵风的轻抚,承受每一场风暴的洗礼,然后,在潮起潮落间,恢复它深邃的平静。让我们从今天开始,重新定义情绪稳定,解锁属于自己的情绪弹性,活出更加真实、丰盈的人生。
专家简介
黄传浩,沈阳市安宁医院康复科心理认知评估与治疗(心理咨询热线)学组组长,心理师,心理学硕士,国家心理治疗师,二级心理咨询师。
擅长: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偏向于使用整合式的心理治疗方式,对于正常人群的心理咨询、青少年情绪问题、精神心理障碍预防与社会功能康复有着较多的实践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