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宋飞翔主任解读:容易得癌的人有共同特征吗?答案藏在这5类情况里

有人问,容易得癌的人身上有没有共同特征?我的答案是:既有,也没有。这看似矛盾的结论,实则源于对“特征”的不同界定——若将“特征”理解为“必然致病的标志”,那确实没有绝对统一的共性;但若视为“风险升高的信号”,则能梳理出几类值得警惕的情况。

总结这5类高风险情况,绝非为了贴标签、制造焦虑,而是想帮大家看清哪些风险能主动规避,哪些需要重点防范。毕竟很多致癌因素,本可以通过科学应对降低威胁。

1. 中老年人:时间累积下的风险高峰

“只要活得足够长,迟早会得癌症”这句话虽显极端,却戳中了癌症发病的核心规律——**时间是癌症最隐蔽的“催化剂”**。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癌症发病率在0-34岁年龄组处于低位,35-39岁开始显著上升,80-84岁达到峰值,60岁人群的发病率约为30岁人群的7倍。

癌症从正常细胞“异变”为癌细胞,再发展成可诊断的肿瘤结节,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累积。以肺癌为例,若20岁开始吸烟,致癌物持续损伤肺部细胞,经过20-30年的潜伏,40-50岁就会进入发病高危期。当然,近年来癌症年轻化趋势明显,但总体而言,年龄增长仍是癌症最明确的风险因素之一,这也是医生问诊时必问年龄的关键原因。

2. 不良生活方式:最该主动切断的致癌链条

这类特征并非先天注定,而是后天“养成”的,却也是最危险的——**超过40%的癌症与可改变的生活方式相关**。很多人觉得“偶尔放纵没关系”,但风险往往在一次次妥协中累积。

核心危险因素

吸烟与饮酒:吸烟(包括二手烟、三手烟)是肺癌的首要诱因,我国每年新发肺癌106万例中,超80%与吸烟相关。饮酒则会增加肝癌、口腔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风险,更危险的是烟酒协同作用——烟雾中的致癌物会溶解于酒精,加速吸收入血,风险呈倍数叠加。

饮食失衡:嗜食红肉、加工肉类会升高结直肠癌风险;长期高糖饮食、油炸烤腌食品会加重身体代谢负担;喜食烫食(超过65℃)会反复损伤食道黏膜,增加癌变可能。

其他隐患:长期熬夜打乱细胞修复节律,肥胖导致内分泌紊乱,心态压抑影响免疫功能,甚至乱性滥交引发的HPV感染,也是宫颈癌等癌症的明确诱因。

这些因素看似零散,实则都在持续削弱身体的“抗癌防线”。与其依赖事后治疗,不如主动规避——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规律作息,这些简单的改变能直接切断多数后天致癌路径。

3. 高危环境暴露:无法逃避时更要科学防护

环境中的致癌物往往具有隐蔽性,生活在癌症高发区或从事特定职业的人群,风险会显著升高。这类因素虽多由社会或职业属性决定,但个体仍有防护空间。

两类典型暴露场景

生活环境隐患:大气污染中的PM2.5、水污染中的重金属、土壤污染中的农药残留等,都会长期刺激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如我国肺癌高发区多集中在空气污染较重的工业城市。

职业暴露风险:长期接触石棉的建筑工人易患胸膜间皮瘤,接触苯的化工从业者肝癌风险升高,放射科医护人员需警惕辐射诱发的白血病。

应对这类风险,社会层面的环境治理是根本,但个体防护同样重要:雾霾天做好呼吸道防护,接触有害物质时规范使用护具,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记住,环境风险无法完全规避,但科学防护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4. 癌症家族史:先天风险可借后天弥补

癌症家族史并非简单指“家里有人患癌”,医学上的标准是:直系血亲中出现3人以上患癌、两代人均有癌症患者,或亲属发病年龄远低于常规(如40岁前患肺癌)。这类人群可能携带先天基因缺陷,如BRCA1/2基因突变者,乳腺癌、卵巢癌风险显著升高。

但需明确两种情况的区别:若患病亲属无血缘关系(如夫妻、婆媳),多因长期共餐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导致,而非遗传;若确属遗传性家族史,也绝非“天命难违”。《Cell》研究显示,先天基因缺陷虽会预置风险,但后天健康管理可显著抑制突变基因激活。

这类人群的防控重点有二:一是严格规避不良生活方式,先天基础较弱更需后天精进;二是提前启动筛查,如乳腺癌家族史者40岁起每年做钼靶检查,结直肠癌家族史者50岁起每3年做肠镜筛查。

5. “运气不好”:小概率风险不该成为懈怠理由

偶尔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无不良嗜好、生活环境优良、无家族史,却依然确诊癌症。这背后可能是“随机突变”在作祟——细胞分裂时难免出现错误,若修复机制未能及时纠正,突变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发癌症。

但这绝不意味着“健康生活没用”。随机突变导致的癌症仅占少数,绝大多数风险仍来自可控因素。就像出门带伞不是为了杜绝淋雨,而是为了应对大概率的降雨;健康生活也不是为了完全规避癌症,而是为了让身体具备更强的突变修复能力,降低小概率风险变成现实的可能。

最后想强调:总结这5类情况,不是为了让大家对号入座、陷入焦虑,而是为了明确防控重点——能改变的(生活方式)全力改变,能防护的(环境暴露)科学应对,有先天风险的(家族史)精准筛查。癌症防控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而是“主动管理”的选择题。把能掌控的部分做到极致,就是对抗癌症最好的姿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宋飞翔主任解读:容易得癌的人有共同特征吗?答案藏在这5类情况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