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科的诊室里,我们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位晚期肺癌患者,尽管已坚持治疗两年,状态尚可,但新发现的脑转移灶依然会带来巨大的恐惧和焦虑。“是不是治疗没效果?”“肿瘤怎样才能彻底消失?”这些问题背后,是患者和家属对“治愈”最深的渴望。
然而,从临床现实的角度看,当癌症发展到晚期、广泛转移阶段,治疗的思路往往需要一场关键的转变。
一、目标的转变:从“攻克”到“管理”
面对晚期患者,袁希福院长曾坦言:“我们并非攻克了癌症,晚期的治疗依然非常艰难。” 此时,治疗的首要目的,不应再是不计代价地追求肿瘤的完全消除。
这是为什么呢?当癌细胞已经通过血液播散全身,“敌暗我明”的局面已然形成。一处病灶被压制,另一处可能又悄然出现。更何况,强度巨大的放化疗有时都难以实现“无瘤”的目标,相比之下,作用更为和缓的中医药,若强行以“攻毒消瘤”为核心,往往力有未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理性的策略是转换赛道——将治疗的重心从“攻击肿瘤”转向“管理身体”。核心目标明确为三点: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
二、一个生动的比喻:身体是盏“灯”
如何理解这种治疗逻辑的转变?袁希福老中医有一个精妙的“油灯比喻”。
他将晚期患者的身体状态,比作一盏年久失修、灯油将尽的油灯。
灯油将尽:代表患者自身的元气(身体机能、免疫力)已经严重耗损。
火焰微弱:象征着生命之火在病魔的消耗下摇曳不定。
在灯油充足时,拨动灯芯可以让火焰更旺;但当灯油枯竭时,任何大的拨弄都可能导致火焰瞬间熄灭。此时,最明智的做法不是再去挑战那脆弱的火苗,而是为它罩上灯罩,隔绝风雨(即减轻各种症状和治疗副作用),让这微弱的生命之火,能够平稳、持久地燃烧下去。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为何在晚期阶段,过于激进的手术、放化疗可能“加速生命之火的熄灭”。治疗的重点,应在于 “固护元气” ,即通过调理,努力维持患者基本的生理功能和体力,为生命争取更多有质量的时间。
三、现实的例证:“带瘤生存”不是空谈
“带瘤生存”并非妥协或放弃,而是一种务实的、经过验证的生存策略。临床上,不乏通过这种策略实现长期生存的案例。
正如袁希福院长常提起的巩义患者白淑采,确诊肝癌二十五年,肝上的肿块至今仍在,肾部也有转移灶。但她并未执着于让肿瘤消失,而是在调理身体状态上下功夫。如今,她生活自理,还能上山采摘苹果,享受着实实在在的生活。
她的经历生动地说明:晚期抗癌,“活得好”才是硬道理。 肿块的大小,不一定是衡量治疗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生活的质量,才是患者真正能感受到的胜利。
面对晚期癌症,我们需要的是智慧和勇气。智慧在于认清现实,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策略;勇气在于接纳“带瘤生存”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下,努力追求生命的意义与光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让生命有尊严、有质量地延续,让那盏生命之灯,即使光芒微弱,也能温暖而长久地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