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肥胖浪潮下,中国也未能独善其身。天津康汇医院院长李玉明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肥胖,早已不是体态问题,而是“三高”共管的战略枢纽。 在临床中,若忽视对体重的管理,血压、血糖、血脂的控制往往事倍功半。
肥胖:揭开“三高”同源的病理面纱
为什么肥胖是“万恶之源”?李玉明教授从三大核心机制进行了剖析:
1.胰岛素抵抗是“震中”
肥胖,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推手。这不仅直接导致2型糖尿病,更会引发脂代谢紊乱和血压升高。数据显示,超过60%的肥胖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这使其成为代谢紊乱的核心环节。
2.慢性炎症持续“攻击”血管
脂肪组织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在肥胖状态下,它会持续释放TNF-α、IL-6等促炎因子,引发慢性低度炎症,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中国研究证实,超重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
3.神经内分泌失衡火上浇油
肥胖会异常激活RAAS系统和HPA轴,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进一步推高血压与血糖。它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让心血管代谢风险雪上加霜。
体重管理:最具“性价比”的临床干预
减重,是“三高”防控中回报率最高的投资之一。李玉明教授用一系列扎实的数据,揭示了体重管理的巨大收益:
·血压: 体重每减1 kg,收缩压约降1 mmHg;减重5%~10%,部分患者甚至可减停降压药。
·血脂: 减重10%,甘油三酯可下降20%~30%,同时改善LDL-C和HDL-C水平。
·血糖: 里程碑式的DiRECT研究表明,近半数2型糖尿病患者可通过强化体重管理实现病情缓解。
·硬终点: 荟萃分析证实,通过行为干预减重可降低全因死亡率18%。
李玉明教授强调:“如今,我们拥有了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有效药物以及成熟的代谢手术,为中重度肥胖患者提供了强大的武器库,临床医生应积极、合理地应用。”
临床必备技能:肥胖合并OSA的筛查与破解
在肥胖患者,尤其是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OSA是必须闯过的“关卡”。李玉明教授提醒,其在难治性高血压中的患病率高达80%,是导致血压难以控制的重要隐匿因素。
筛查首选:对超重/肥胖合并高血压者,推荐使用便捷的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进行筛查。
治疗核心:CPAP(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是一线治疗,能有效改善夜间低氧和血管内皮功能。他特别指出,青年OSA患者血管内皮损伤更为显著,应成为筛查重点。
从诊室到社会:构建体重管理的立体防线
2024“体重管理年”提出了清晰的行动路径,李玉明教授将其总结为以下临床实践要点:
1.常规筛查:在测量血压时,务必同步记录BMI和腰围(中国标准:男≥90 cm,女≥85 cm)。
2.多学科协作:整合营养、内分泌、心血管等多学科资源,为复杂患者提供个性化方案。
3.生活方式处方:开具明确处方——每周150 min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及男性1500~1800 kcal/d、女性1200~1500 kcal/d的饮食控制。
4.政策支持:呼吁限制高糖高脂食品推广,为患者营造健康的支持性环境。
总结
肥胖是“三高”共管的枢纽,其管理应成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核心策略。临床实践中应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常规记录BMI与腰围,积极筛查与管理OSA,推动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与代谢手术相结合的综合管理策略。
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肥胖相关循证医学研究,推动政策落地与医疗资源整合,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最终提升国民生命质量与健康寿命。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在肥胖防控这场“持久战”中取得实质性进展。
专家简介
天津康汇医院 李玉明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天津康汇医院院长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常委、心血管病预防管理学组组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内科医师分会 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总干事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 委员
全国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评估与提升工程(CDQI)高血压中心 主任
天津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名誉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 副会长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 常务副会长
美国心脏病学会资深会员
欧洲心脏病学会专家会员
审稿专家丨天津康汇医院 李玉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