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12秒就有1人发生中风,但你知道吗?40岁以上人群只需花1分钟,对照8项危险因素,就能提前判断自己属于“低危”“中危”还是“高危”中风风险等级。今天咱们把医院常用的《脑卒中风险评分卡》简化成“自查指南”,看完就能给自己“打分”,早筛查、早预防太关键。
一、1分钟对照:8项中风高危因素,你中了几个?
- 40岁以上的朋友,不妨一项项自查,符合的就在心里记下来:
- 有没有高血压?(血压≥140/90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
- 血脂情况如何?(血脂异常,或从没查过血脂)
- 是不是糖尿病患者?(被诊断为糖尿病,或正在控糖治疗)
- 还在吸烟吗?(现在吸烟,或戒烟不足5年)
- 心脏是否有问题?(存在房颤、瓣膜性心脏病,或心跳不规则)
- 体重是否明显超重、肥胖?
- 运动习惯怎么样?(每周运动<3次,每次<30分钟)
- 家族里有没有中风史?(父母、兄弟姐妹曾得过中风)
二、算分判风险:中危、高危要警惕
对照完8项,结合病史就能判断风险等级:
高危:符合以下任意1条,属于中风“重点关注人群”:
- 8项中符合≥3项;
- 既往有中风病史;
- 有过“短暂脑缺血发作”(如突然手脚麻木、说话不清,几分钟后自行缓解)。
中危:符合以下任意1条:
- 有高血压;
- 有糖尿病;
- 有心房颤动。
低危:8项中符合≤2项,且无中危、高危情况。
举个例子:55岁的张大叔,高血压(正在吃降压药)、没查过血脂、吸烟(每天10支)、明显肥胖,符合4项危险因素,就属于高危,得赶紧针对性控制风险!
三、高危核心防护:高血压是“头号导火索”,稳血压是关键
8项危险因素里,“高血压”是中风最主要的诱因,高血压患者中风风险是普通人的数倍,“血压控制不稳”者风险还会翻倍。
很多高血压患者以为“血压降到140/90mmHg以下就安全”,但医生更警惕“血压波动”:比如晨起128/82mmHg,中午遇冷飙升至155/95mmHg,晚上又回落至130/85mmHg,这种“过山车式”波动会反复损伤血管内皮(如同橡皮管被反复拉扯),久而久之易形成斑块,斑块破裂就可能堵塞脑血管。
另外,现在早晚温差大,更容易出现血压难控,导致头昏脑涨等症状出现,此时除了常规降压药以外,还可在医生指导下用安宫降压丸调理。其组方中牛黄清泻肝热,缓解头晕头胀;黄芩、栀子辅助平稳血压峰值;黄芪、党参补气,麦冬、白芍养阴,减少血压忽高忽低的频率,保护血管内皮,从源头降低中风隐患。
四、中风突发应对:记住“黄金4.5小时”,这步能救命
即便属于高危人群,也无需过度恐慌!中风发作后,4.5小时是黄金救治窗,应对得当能大幅减少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正确步骤只需2步:
立即拨打120,说清3点:别只说“中风了”,要清晰告知:①具体地址(如“XX小区5号楼2单元701,门口有蓝色便利店”);②患者基础情况(如“65岁,高血压,现在右侧身体无法活动”);③症状发作时间(精确到分钟,如“15:05突然嘴歪”)。急救人员会提前准备溶栓/取栓设备,为抢救节省时间。
遵医嘱使用急救药:若患者出现昏迷、半身不遂,且家中备有安宫牛黄丸,可在拨打120后,询问急救医生是否适合使用。尤其像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以天然牛黄、天然麝香为君药,在突发中风时及时服用,能延长脑细胞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相当于给大脑“争分夺秒”,为后续抢救创造机会。
最后说句掏心话:中风风险,早查早控才是王道
40岁以上的朋友,快把这8项危险因素分享给家人一起对照。低危者保持好习惯,中高危者针对性管控(如高血压患者重点稳定血压),再备好急救药——这些小行动,都是在为中风“筑防火墙”。
现在就转发给身边40岁+的亲友,一起用“评分法”自查,把中风风险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