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医生再三提醒:过了65岁的人,宁愿坐着不动,也别随便做这些运动

很多人到了老年,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多运动”“动起来才健康”,于是有些人一退休就开始早起晨跑、晚上广场舞,甚至模仿年轻人做高强度有氧运动,觉得出点汗、心跳快才说明身体在“锻炼”。

但医生在门诊中最常见的一幕恰恰是:不少65岁以上的老人,运动之后非但没变得更健康, 反而腰椎受伤、膝关节肿胀,甚至诱发心脏事件。

有些人甚至在锻炼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时已经非常危险。这让不少老年病科医生都说过一句话:“对年轻人有益的运动,对老年人可能是负担。”

运动本身确实重要,但过了65岁以后, 身体的结构、功能、恢复能力都已经和年轻时完全不同,很多运动看似“健康”,对老年人而言却是隐患。

首先要明白的是, 65岁之后,骨骼和关节的耐受力在不断下降。随着骨密度流失,骨质疏松几乎是这个年龄段的“标配”。

数据显示, 中国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接近50%,其中女性更是高达三分之二。与此同时,关节软骨也在逐渐退化,滑液分泌减少,关节摩擦系数上升。

这种情况下,任何带有剧烈冲击的运动, 比如跑步、跳绳、登山,甚至是长时间快走,都可能加速软骨磨损,引起关节炎症和积液。有调查显示,65岁以上因“运动不当”导致膝关节损伤入院的人群中,近70%是因为“模仿年轻人慢跑”。

在笔者看来,与其坚持跑步硬扛膝盖压力, 不如每天多散步、多做柔和的关节活动。毕竟,关节一旦磨损不可逆,换关节手术的风险和代价远比少跑几步大得多。

其次, 心脏和血管的调节能力也不容忽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心脏舒张功能减弱,心率反应变慢。很多老年人平时不觉得问题,一旦剧烈运动,心率上不去、血压却急剧升高,容易引发心律失常甚至心梗。

尤其是那种“突然性”的运动, 比如起床后直接晨跑、饭后立刻做操,最容易让心脏处于“应激状态”。有研究指出,超过60岁的人,如果心肺耐力训练不科学,运动后3小时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是平时的4倍。

美国心脏协会的报告更是明确指出, 老年人运动时如果心率超过最大心率的85%,风险显著上升。而很多人为了“出汗”“减肥”,刻意提高强度,反而让身体进入危险区间。

医生建议, 老年人的运动心率最好控制在最大心率的50%-70%(最大心率约为220减去年龄),运动时能说话、不气喘才是安全的信号。

再者, 过度扭转、弯腰、拉伸等柔韧性训练,看似温和,对老年人脊柱和腰椎其实是隐患。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含水量减少,椎体结构变脆,韧带也失去了原有的弹性。

这种情况下,很多老年人模仿年轻人练瑜伽、做高强度拉伸, 就很容易出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骨科门诊的数据显示,65岁以上因为“拉筋拉伤”导致腰腿痛的患者占了所有脊柱外伤病例的近40%。

尤其是那些有骨质疏松的人,过度弯腰还有可能诱发压缩性骨折。你说,为了柔韧性去做拉伸,结果拉断了骨头,得不偿失。

所以这个年龄段,更重要的是保持关节活动度,而不是一味追求柔韧性。 简单的体操、伸展就足够了,不需要“拉到疼才有效”。

同时, 一些力量训练也并非人人适合。肌肉确实是老年健康的“生命线”,但前提是训练强度和方式必须科学。很多老年人看网上视频学哑铃训练、俯卧撑、仰卧起坐,结果肌肉没练成,腰椎间盘先出了问题。特别是仰卧起坐,这个动作对腹直肌和腰椎压力极大,是老年人运动损伤中“高危”动作之一。

老年人的核心肌肉力量普遍下降,如果没有循序渐进的训练基础,强行进行高负荷训练很容易导致腰椎小关节错位、腹壁拉伤。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进行力量训练,肌肉损伤风险比年轻人高出近2倍。因此, 老年人力量训练应以低重量、多次数为主,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千万不要“自己摸索”或模仿年轻人健身计划。

此外,一些看似“安全”的活动, 比如长时间骑车、登山、爬楼,也可能是危险的。骑车容易摔倒,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下降,一旦摔倒,髋部骨折的风险极高。而髋部骨折对老年人来说几乎是“生死劫”,数据显示,超过65岁的髋骨骨折患者一年内死亡率可达20%。

登山和爬楼虽然锻炼心肺,但对膝关节的冲击巨大,还会造成血压波动和心脏负担。 尤其是有动脉硬化、冠心病的人,在上坡过程中心肌耗氧量急剧上升,可能引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空腹运动”的危险。很多老年人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去晨练,认为“空腹更容易减脂”,却不知道空腹状态下肝糖原储备低,血糖本就不稳定, 运动一刺激,血糖可能迅速下降,引发头晕、出汗甚至晕厥。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运动尤其危险,因为一旦低血糖发作,后果比年轻人更严重。医生建议老年人运动前可以适当补充一点易消化的碳水, 比如一小块面包、一杯牛奶,避免空腹状态下进行运动。

在笔者看来, 老年人的运动绝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恰到好处”。你说,年轻人运动可以拼一拼,出点汗没什么,但老年人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机器,任何一个部件的负荷都要精细计算。

再健康的人,65岁之后也不能完全依赖感觉去判断运动是否合适,必须要结合身体的状态、疾病的情况来制定计划。 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糖尿病的人,更要咨询医生,根据体检结果选择安全的运动方式。

总的来说,运动确实是“长寿药”,但如果方法不对,它也可能成为“隐形杀手”。过了65岁,身体不再具备承受高强度训练的能力,所有的运动都应该建立在“保护”的前提下。 慢走、太极、伸展、低强度力量训练,这些看似普通的运动,才是维持机能、延缓衰老、预防疾病的真正法宝。

反之,那些剧烈、冲击大、负荷重、风险高的运动,不仅不能让人更健康,反而可能让衰老的速度更快。在这个年龄段,健康的运动观念不是“练得狠”,而是“活得稳”。换句话说,老年人运动的目标,从来就不是挑战极限,而是让身体有余力走得更远、活得更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老人健康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闵淑慧.流动老人多维健康的潜在类别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4-02-1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医生再三提醒:过了65岁的人,宁愿坐着不动,也别随便做这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