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身体发热,这在几年前一提及这个词,我们大家不免会有些一激灵的感觉。其实,对于“体温”“发热”甚至于疾病来说,这不过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病理现象罢了,我们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科学的面对精神和态度。
正常人的体温一般在37℃左右,常规情况下,身体各个部位的温度也不尽相同,内脏的温度最高,头部次之,皮肤和四肢末端则最低。也正因为如此,再结合检测温度的方便性,临床上也就有了直肠温度、口腔温度、腋下温度、额头温度等差异。其实,体温在一日内也会有一定的波动,一般以清晨最低,午后4~7点最高,昼夜之间的温差不会超过1℃。
不只是如此,体温在性别、年龄上也会略有不同,女性略高于男性,新生儿略高于儿童,青年人略高于老年人,所以老年人的体温是最低的。此外,体温也受到活动、运动、气候、精神、进食等因素的影响。人体通过不断进行的氧化代谢而产热,同时又会通过皮肤、血管、汗腺等各种途径散热,如此的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使体温在1天内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发热指的是人体体温升高,并且超过正常范围。各个部位测得的温度也有所差异,对发热的判断标准如下:
直肠温度超过37.6℃;
口腔温度超过37.3℃;
腋下温度超过37.0℃;
而且,昼夜之间的波动超过1℃时即为发热,温度超过39℃时,即被称为高热。
发热是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的防御反应,探究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我们大家熟知的感染、细菌内毒素与其他外源性致热原进入了人体。在这样的感染过程中包括细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感染;也包括感冒、肺炎、伤寒、麻疹、蜂窝织炎等传染性疾病,也包括组织损伤、炎症、过敏、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恶性病或其他疾病等非感染性因素的继发后果。在部分女性的经期或者是排卵期也会发热,甚至于服药的时候也可能会引起所谓的“药物热”产生。
人在发热的时候,常常会伴发有一系列的全身不适反应,如浑身的疼痛感,如头、躯干、四肢、肌肉、关节等部位发生的疼痛;部分患者还可以伴有一些生理功能的紊乱,如失眠、恐惧、紧张、焦虑、肢体收缩等。对于部分存在炎症反应的患者,则会表现出红肿、发热和发炎等反应的同时,还会出现因为体内合成更多的前列腺素而导致的机体出现持续性的扩张血管,毛细血管的渗透量增加,促进白细胞外渗,组织细胞间隙增大,从而使发生炎症反应的局部组织出现肿胀和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