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接诊了一位50多岁的患者王先生(化名)。他平时身体健康,没有明显不适,唯一的“症状”就是偶尔肚子胀。因为单位体检,他做了肠镜检查,结果让人意外:发现几个小息肉。医生建议及时切除。王先生问我:“息肉真的有那么危险吗?我平时没什么不舒服啊。”
提示:如果你不想看完整篇文字科普,可以直接点击下方视频,我们用5分钟帮你讲清楚息肉和大肠癌的关系。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典型,也很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因为现代医学研究显示:约95%的大肠癌都是由息肉发展而来的。换句话说,息肉就是大肠癌的“前哨部队”。了解它们,及时发现和处理,就能大幅降低癌症风险。
什么是肠息肉?它真的会变成癌吗?
你可能会想:“息肉听起来像小瘤子,是不是很吓人?”其实,大肠息肉是肠道内壁的小隆起,就像墙面上长出的小突起。它们大多数是良性的,但有些类型,如腺瘤性息肉,就有潜在癌变风险。
可以打个比方:肠道就像一条道路,息肉就像路边的小坑洞。小坑洞不填,很少有人掉进去;但如果不注意,它可能慢慢变大,最终演变成大问题——大肠癌。医学研究显示,腺瘤性息肉长到1厘米以上,癌变风险明显增加。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早发现、早切除息肉,就等于预防大肠癌”。掌握了这个规律,其实癌症防控就掌握了主动权。
谁容易长息肉?你在风险人群里吗?
你可能以为“息肉离我很远”,其实并非如此。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发生有几个常见因素:
年龄:50岁以上是高发年龄段,风险明显增加。
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有大肠癌的人,息肉和癌症风险更高。
饮食习惯:高脂肪、低纤维、爱吃烧烤熏制食品的人,更容易出现息肉。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肥胖、长期吸烟或喝酒的人,也属于高危群体。
也就是说,即便你平时没什么不适,如果具备以上情况,也不要掉以轻心。肠息肉很多时候是“无声的”,只有通过检查才能发现。
如何发现息肉?体检很关键
有人会问:“我没症状,需要去做肠镜吗?”答案是肯定的,尤其是50岁以上的成年人,肠镜是最有效的筛查手段。
肠镜检查可以做到两件事:发现和处理。发现小息肉后,医生通常会直接在检查过程中切除,这一步就等于提前把癌症风险消灭掉了。
除了肠镜,还有一些辅助方法,比如便潜血检测和大便DNA检测。这些方法相对简单,但敏感度和准确性不如肠镜。可以把它们想象成“雷达”,发现异常信号,再用肠镜“实地排查”。
生活中,我们还能做什么预防?
发现和切除息肉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调整,也能降低息肉发生的几率: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类,像给肠道铺上一条柔软的跑道,减少有害物质停留。
控制红肉和加工肉:少吃烧烤、香肠、腌制食品,降低致癌物暴露。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肠道蠕动顺畅。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会增加息肉和大肠癌风险,控制体重就像减轻肠道压力。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会加速息肉恶变,戒掉是对肠道最直接的保护。
你可能会想:“这些都懂,可坚持难啊。”其实,不必追求完美,每天多一点健康选择,长年累月就是对自己肠道最大的投资。
小结:别等息肉变成癌症才后悔
回到王先生的故事,如果他没有体检,息肉可能会继续潜伏几年甚至十几年,风险悄悄累积。好在,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几乎可以清零。
所以,我们要牢记两点:一是定期体检,尤其是50岁以上或高危人群;二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为肠道创造友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