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出的这些“警报”,竟是血糖在悄悄升高!别等到出大事才后悔
忽视血糖监测,后果可能很严重
“今天感觉挺好,不用测血糖了吧?”
“扎手指太疼了,少测几次没关系。”
“机器和试纸太贵,能省则省。”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糖友都会找各种理由逃避定期监测血糖。然而,糖尿病被称为“无声的杀手”,血糖升高时往往不会立即带来剧烈疼痛,但却在悄然侵蚀您的健康。
如果您不经常测血糖,身体其实会通过一系列信号向您发出“警报”。读懂这些信号,可能就是阻止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一、 身体发出的“高危警报”:这些症状提示血糖可能高了
当血糖超出正常范围时,您可能会体验到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
典型信号:“三多一少”
- 喝得多(口干舌燥):高血糖会导致血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口渴中枢,即使大量喝水也常常觉得口干。
- 尿得多(频繁起夜):身体需要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糖分,导致尿量增多,尤其在夜间会频繁起夜,影响睡眠。
- 吃得多(饥饿感强):由于胰岛素功能失常,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获取能量,大脑会错误地认为身体“缺能量”,从而发出饥饿信号。
- 体重减少:虽然吃得多,但葡萄糖被大量浪费,身体只能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供能,导致体重不明原因下降。
- 疲劳乏力、精神差:细胞能量不足,人会感觉异常疲劳,整天无精打采,即使睡眠充足也无法缓解。
- 视力模糊:血糖波动会导致眼球房水渗透压改变,引起晶状体变凸,形成一过性的近视,看东西变得模糊。
- 皮肤问题:皮肤干燥瘙痒、伤口愈合能力变差、小腿前出现褐色斑点、颈部腋下出现黑色天鹅绒样增生(黑棘皮病)。
- 手脚发麻、刺痛感:这是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早期表现,像戴了手套袜子的感觉,或是有蚁行感。
- 反复感染:例如女性反复霉菌性阴道炎,或者皮肤疖肿、尿路感染等,因为高血糖环境非常适合病原微生物生长。
重要提示:并非所有人都有明显症状!有些人血糖即使很高,症状也不典型。因此,绝不能单纯依靠症状来判断血糖水平,定期检测才是金标准。
二、 长期高血糖不管不顾,是在“喂养”并发症!
如果忽视身体的警报,对高血糖置之不理,就相当于给各种严重并发症打开了“绿灯”,它们会悄无声息地摧毁您的健康。
急性危害(可能危及生命)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常见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在感染等应激状态下也可发生。体内胰岛素严重缺乏,导致血糖极高,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引起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有烂苹果味、昏迷,死亡率极高。
-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HHS):多见于老年2型糖友,血糖常高得惊人(>33.3 mmol/L)。会导致严重脱水、意识障碍、癫痫甚至昏迷,死亡率同样很高。
这就像把器官长期“泡在糖水里”,最终会导致器官溃烂损坏。
- 对血管的伤害:
- 眼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长期高血糖会损害眼底血管,是导致成人失明的首要原因。
- 肾脏→糖尿病肾病:肾脏滤网受损,最终可发展为肾衰竭、尿毒症,需要终身透析或肾移植。
- 神经→糖尿病并发症变:除了手脚麻木疼痛,还可导致胃轻瘫(腹胀)、腹泻便秘、体位性低血压、无痛性心肌缺血(心梗了却不觉得疼)以及男性勃起功能障碍。
- 大血管病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中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
- 微血管病变:
- 对肢端的伤害:
- 糖尿病足:这是神经并发症和血管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脚部干裂、感觉迟钝、容易受伤、伤口难以愈合、反复感染、溃烂甚至坏疽,最终可能导致截肢。
如果您发现了以上任何信号,或者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请立即行动:
- 立即检测:不要抱侥幸心理,立刻测量血糖。如果条件允许,去医院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它能反映您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
- 及时就医:与您的医生沟通症状和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随意增减药物或胰岛素。
- 回归基础:重新审视自己的饮食、运动、作息是否达标。很多时候,生活方式的微小调整就能带来血糖的巨大改善。
- 正视监测:把血糖仪当作您健康的“雷达”。规律的监测不是为了让自己焦虑,而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身体,防患于未然。
结语:
您的身体比想象中更智慧,它一直在尝试与您沟通。请务必重视它发出的每一次“警报”。不要因为害怕看到数字而选择逃避,了解它,才能掌控它。管理好血糖,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您自己能拥有更高质量、更长久的健康人生,避免可怕的并发症。现在就开始行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