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以皮肤瘙痒、干燥、皮损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也被称为皮肤科“一号疾病”。AD在我国的患病率不断上升,全国范围已有约7000万患者,涉及各年龄段。
9月14日是第八个“世界特应性皮炎日”,赛诺菲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举办特应性皮炎科普沙龙暨《特应性皮炎365问》分享会。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崔勇教授围绕AD的多个热点话题展开解读,从多元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公众对这一常见皮肤病的科学认知。
图说 / 特应性皮炎科普沙龙暨《特应性皮炎365问》分享会现场
AD和湿疹分不清?
很多人常会混淆AD与湿疹,二者究竟有何区别?崔勇教授指出,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医学界已明确特应性皮炎属于2型炎症性疾病。而“湿疹”并非精确的医学诊断,而是对一类皮肤表现的形态学描述。
“特应性皮炎发作时,皮肤会出现红斑、急性炎症反应,且伴有渗出倾向,这种表现可被称为‘湿疹’;再如脚气(足癣),若因处理不当使用了不合适的药物,导致刺激加重、皮肤出现流水症状,形成‘足癣湿疹化’,这种皮肤表现同样可称为‘湿疹’。”崔勇教授举例详细解释到。
更重要的是,除了皮肤症状,很多AD患者还伴发过敏性鼻炎、哮喘等2型炎症相关共病。
崔勇教授表示,这些共病发生在个体AD患者身上时并无固定规律,这类患者的就诊路径也存在差异,部分有共病的患者并非先到皮肤科就诊,而是先因哮喘等问题前往呼吸科或其他科室,待皮肤出现损害后才转诊至皮肤科。
正是由于AD患者的发病表现、共病情况存在显著个体差异,因此在临床诊疗中需特别强调“个体化诊疗”。这种个体差异也对医生的诊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需要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
治疗AD最重要的是“维持”
在发病机制层面,IL-4(白介素4)和IL-13(白介素13)是2型炎症的关键和核心驱动因子,也是诱发炎症反应的重要“开关”。通过精准靶向作用于2型炎症的核心驱动因子,不仅有利于AD的治疗,也有利于其他共病的管理。
“治疗特应性皮炎最精髓的一个词就是‘维持’,能做到规范地看病、规范地治疗,把自己的生活调理好,皮肤状况会越来越好。”分享会上,一位AD患者谈道,他曾因间断治疗多次复发,后来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治疗,自己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如今,通过科学的对因治疗和长期规范管理,病情持续稳定,一直未再复发。
崔勇教授表示,尽管目前特应性皮炎尚不能被完全根治,但是通过长期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可有效控制疾病、减少复发,帮助患者赢得这场特应性皮炎“持久战”。
走出误区,科学应对皮肤会更好
当前正值秋季,天气转凉,空气干燥,花粉及尘螨等过敏原增多,正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期,特应性皮炎患者尤其需加强防护、规范治疗。然而,不少公众和患者仍存在“特应性皮炎不是病”、“忍忍就好了”等认知误区,或因误信不实信息而贻误治疗,导致病情复发与加重。
“我时常碰到一些患者,他们宁愿花费数小时在网络海量、甚至相互矛盾的信息中自行‘钻研’,也不愿到正规医院就医。”崔勇教授指出,互联网等平台上的疾病科普内容良莠不齐,不少信息缺乏科学依据,却很容易干扰公众和患者的判断。因此,传递正确的疾病知识,让权威声音被听见,满足公众对疾病的清晰认知和患者对诊疗需求,尤为迫切。
崔勇教授介绍,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特应性皮炎365问》,是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提升科普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作为一本面向患者和大众的科普“百科全书”,该书系统梳理了365个来自真实患者的高频问题,涵盖疾病知识、治疗策略、护理常识、心理支持等多个维度。该书由全国109位皮肤科专家共同编写,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回应特应性皮炎患者在治疗和生活中的真实困惑,让患者真正“看得懂、用得上”。
“皮肤是我们最美丽的一件衣裳,相信自己、相信专业的力量、相信社会的爱心,我们的皮肤健康会越来越好。”崔勇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