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能再慢一点,或许就不是这样的结局了!”病房里,王磊紧握着妻子的手,眼神中满是遗憾和不甘。作为一位奋战在抗癌一线 27年的肿瘤专家,他亲自救治、陪伴过数以千计的癌症患者,却没想到49岁那年,在一次例行体检中,自己成了“病床上的人”。胰腺癌,晚期,甚至已经出现转移。
那段日子,王磊依旧挂念着手术台、患者、团队。他是同事口中“拼命三郎”,习惯了连续作战,一周只回家一两夜。可最终,他的健康被高强度工作“偷走”,在病榻上度过了生命最后的15个月。作为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全国知名结直肠外科专家,王磊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和论文,还有一句字字泣血的告诫—— “别让快节奏绑架了健康,该慢时必须慢下来!”
你以为,精英医生、健康生活、定期体检,就能远离癌症?其实,有些病不是因为“不知道”,而是我们都以“忙”为借口,忽略了身体发出的呼救信号。胰腺癌的凶险,疲劳到癌的隐秘链条,这个真实案例背后,埋藏着多少人尚未觉察的健康危机?又有什么经验和警示,值得所有中年人引以为戒?
专家之死,震撼了无数健康观念,也让我们对“身体预警”有了全新的理解。今天,不妨一同走进这场令人深思的生命反思——你的健康,真的准备好了吗?
肿瘤专家为何也倒在“癌中之王”胰腺癌手下?
在大众印象里,肿瘤专家是懂医学、善管理健康的代表,可王磊的经历揭示出一个不容忽视的真相: 癌症并不会“优待”任何人,无论身份、学历还是职业,只要健康透支,风险一样降临。
为什么王磊会患上胰腺癌?回顾他的病程轨迹, 过度劳累、长期忽视身体异常成为关键词:
2017年,王磊出现 持续腰痛、 反复感冒,以为只是疲劳使然,没有深入检查。
2018年体检,他发现 肿瘤标志物异常,进一步筛查被确诊为 胰腺癌晚期并转移。
治疗过程中,王磊经历了失去部分脾脏、胰腺、胃和神经,无法自主进食和调节体温,即便如此,仍在国内外会议上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坚持临床、带教,拼尽最后一丝力气。
他遗憾地总结: “拼命工作,本以为是在拯救更多生命,结果却透支了自己的健康。”
权威医学研究也有类似发现。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脑卒中风险上升35%,死于心脏病风险上升17%。认知过度劳累,只是“亚健康”吗?答案远不止如此——慢性的疲劳、免疫力下降,是 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温床。
更可怕的是, 胰腺癌通常没有特异性早期症状,发现时往往已属晚期。数据显示, 胰腺癌五年生存率不足10%,是公认的“癌中之王”。很多患者,由于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将腹痛、消化不良、无力等归因于“太累了”,延误了最佳干预期。
被忽视的“癌症信号”——身体早就报警了
王磊教授逝世前,追述自己的症状时坦言: 其实早就有苗头,但都被当成了普通小病,或者被忙碌掩盖过去。这类经历,在广大“职场中坚”“家庭顶梁柱”中并不罕见。
临床上,专家总结出 6个早期癌症信号,堪称“健康警钟”:
不明原因的肿块:身体局部出现新发现的、体积逐渐变大且边界模糊的肿块,不明原因,不伴明显感染。
突然消瘦及极度疲乏:在没有节食、运动等前提下,3-6个月内体重明显下降( >5%),并伴嗜睡、乏力。
异常疼痛而无法解释:如持续性腹背痛、骨痛、头痛等,常规治疗无效或症状反复。
久治不愈的溃疡/伤口:口腔、皮肤、胃肠道等部位溃疡反复不愈,迁延超过三周。
复消化不良:经常胃胀、餐后不适、恶心呕吐,排除胃肠炎等器质性疾病。
持续发热找不到原因:持续性低热或周期性高热,常规治疗不见效,且伴盗汗、体重下降。
癌症的可怕在于, 绝大多数早期没有明显痛感,常被忽略或误诊。权威研究表明,胰腺癌早期约有 40%-50%患者仅有轻微腹背部不适,极易和普通疾病混淆【《中华胰腺病杂志》】。
遗憾的是,在王磊的病例上,这些迹象每出现一次,他都用“太忙、太累、扛一扛”搪塞过去,直到肿瘤标志物异常、疾病进展已到不可逆转的阶段。
健康的黄金防线:定期筛查与主动管理
医学上有句名言:“ 没有筛查就没有肿瘤早诊早治。”遗憾的是,很多人在真切感受到身体异样时,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如何真正守住这道防线?建议如下:
高度重视年度体检与专科筛查
以肿瘤筛查为例, 45岁以上建议每年做一次大便隐血检测(FOBT)和肠镜检查,尤其有家族史、吸烟饮酒、慢性消化道疾病的人群更需重视;
女性要关注 宫颈TCT、HPV检测,男性可增加 PSA前列腺筛查;
对于胰腺癌高危人群(如家族史、长期糖尿病、慢性胰腺炎),可定期行胰腺影像、肿瘤标志物(CA19-9)检测;
养成辨识癌症信号的习惯
发现上述 六大异常信号之一,快速到正规医院专科就诊,切勿自行拖延或忽视。
调整生活方式,主动“减速”
避免高强度“无间断”工作,保证规律的 作息、饮食、运动和心理调适。 权威数据显示,每增加1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可使慢性疲劳风险下降 8.2%,规律每周锻炼3次以上者,肿瘤相关风险亦可降低 12-18%【生命科学研究】。
心理压力管理同等重要
慢性压力和焦虑会通过内分泌、免疫调节等机制,提高肿瘤发生概率。
王磊教授用自己的离世,给无数奋斗者敲响了警钟: 再忙也要为健康按下“暂停键”。一旦出现“久病不愈+体感异常”,务必及早排查。
医学共识也一再强调,目前癌症尚不可100%预防,但 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可极大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权威数据显示, 结直肠癌早期发现后的五年生存率可高于90%,而晚期则骤降至10%以下,差距巨大。
让健康慢下来,才是对自己最温柔的成全
王磊教授曾说:“或许我无法控制生命的长度,但能决定生命的厚度。”遗憾的是,他用一生的专业、最后的经历和反思,提醒着所有人: 别让快节奏成了健康的刽子手。
不是只有专家才会被癌症“追上”,几乎每一个为家庭、为事业不懈拼搏的普通人都可能“重蹈覆辙”。与其事后痛惜,不如现在就开始:
调整工作与生活节奏,“慢下来”不是退步,而是长远前行的保障;关注身体、主动体检、辨识健康预警信号;遇到异常第一时间咨询专业医生,切勿讳疾忌医自我“扛着”;投入亲情与自我关怀,为自己和家人守住身心健康。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生命科学研究》2020年第24卷第1期
3. 《中华胰腺病杂志》官方网站
4.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9年第381卷第13期
5. 《临床肿瘤学杂志》2020年第25卷第4期
6. 《中国癌症杂志》2021年第3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