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千 通讯员 张煜锌
“医生,我的肿瘤标志物升高了,是不是得癌了?”每年体检季,这样的疑问在门诊中屡见不鲜。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将“肿瘤标志物检测”纳入常规体检项目。然而,当报告单上出现向上的箭头时,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慌与焦虑。
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什么?升高是否一定意味着癌症?它在肿瘤防治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潮新闻记者近日专访多位临床专家,对肿瘤标志物进行权威解读,帮助公众科学认知、理性对待。
升高≠患癌,非肿瘤因素干扰多
浙江省肿瘤医院胃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杜义安介绍,肿瘤标志物是由肿瘤细胞合成、分泌,或机体对肿瘤发生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酶、激素和代谢产物等。临床上常用的有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等。
“肿瘤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癌症的‘金标准’,很多老百姓误以为肿瘤标志物升高就等于患癌,这是一个常见的认知误区。我们必须加强科普,让更多人明白这项检查仅起到辅助作用,并且存在假阳性与假阴性的可能。”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费保营说。
杜义安补充道:“一个理想的肿瘤标志物应当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最好只存在于肿瘤患者体内。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无任何一种肿瘤标志物能够完全达到这一标准。炎症性、感染性疾病,妊娠期,良性疾病,以及药物保健品干扰等许多非肿瘤因素,同样会导致指标升高。”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胸外病区主任周成伟说,以辅助诊断肺癌的CA125指标为例,轻度升高也常见于胸腔积液和胸膜炎等良性疾病,女性在月经期、卵巢良性病变甚至心力衰竭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过性升高。
费保营同样指出,临床中类似CEA、CA19-9等常见标志物也易受多种因素干扰。比如慢性胃炎、胰腺炎、吸烟等都可能引起CEA上升;CA19-9在急性胆囊炎等情况下也会出现假阳性。“我们不能一见升高就仓促下结论,更不能因此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用于癌症早筛,局限性很明显
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和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的通知》。其中提到——肺癌筛查推荐LDCT,不推荐使用胸部X线检查、MRI检查、PET-CT检查、生物标志物检测等进行肺癌筛查;结直肠癌筛查,推荐结肠镜检查作为一线筛查方法。不耐受或不依从一线筛查方法者,可选择免疫法或化学法的大便潜血检测、乙状结肠镜、结肠CT成像、多靶点粪便DNA检测等替代方法。
官方网站截图
既然如此,那为何它会成为体检套餐的“常驻项目”?
“一方面‘肿瘤标志物’这一名称容易让人直接关联到癌症,引起关注;另一方面,该检查简便易行,仅需抽血,接受度高。”多位专家坦言,“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其用于癌症早筛,存在明显局限。”
周成伟告诉记者,对于早期肺癌筛查,胸部CT是当前的最优选,常规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意义不大。“如果通过抽血就能检测到的标志物水平明显升高,通常是提示肿瘤已在进展期甚至发生转移了。”他认为,即便是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也只视为一种癌症的提示信号,还需进一步通过CT、PET-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明确病灶位置,并活检获取病理,才能明确诊断。
杜义安补充道,早期胃癌患者中出现肿瘤标志物升高的比例不足20%,即便是晚期患者,仍有20%–30%的人指标始终处于正常范围。“胃癌诊断‘金标准’还是胃镜、病理活检,肿瘤标志物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绝不能因肿瘤标志物正常而拒绝必要的胃肠镜等检查。”
临床价值更多在于监测病情变化
尽管不适用于早期筛查,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患者的治疗与随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费保营认为,肿瘤标志物的核心价值在于“动态监测”,而非一次性诊断。他强调:“作为临床监测疗效和观察复发转移的关键指标,肿瘤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能为治疗方案调整提供关键依据。例如,结肠癌患者若术前CEA水平显著升高,治疗后持续下降,往往提示治疗有效;若缓解后再度上升,则需高度警惕复发或转移。”
杜义安分享了一例胃癌患者的诊疗经历:患者确诊时CEA和CA19-9显著高于正常值,经新辅助化疗及手术后逐渐恢复正常。然而在术后一年复查时,其CEA在短期内持续升高,影像学检查果然发现了淋巴结转移。“正因为监测及时,我们迅速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干预时间。”
周成伟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癌症,标志物检测仍具备良好的辅助价值。“例如小细胞肺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鳞癌相关抗原(SCC)对肺鳞癌的诊断和随访亦意义显著。”
此外,一些新型标志物如肺癌七项自身抗体、ctDNA等也逐渐进入临床,为肿瘤的早期发现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路径,但其应用仍然需要结合传统影像与病理,不能孤立判断。
专家支招科学应对,避免恐慌
面对肿瘤标志物异常,公众应如何科学应对?
周成伟表示,在体检中,查出单次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具备确诊意义,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验指标进行综合判断,所以大家看到“箭头”应保持冷静,避免过度诊断与不必要的恐慌。
杜义安认为,肿瘤标志物指标异常应分层看待——轻度升高(低于正常值上限2倍)可能与良性疾病有关,不必过度焦虑,建议定期复查;中高度升高(超过2倍以上)需高度警惕,尽快进行系统排查;如果是持续动态的上升则是重要危险信号,必须进行全面检查。
他曾经接诊一位40多岁女性,体检查出CA19-9持续轻度升高,但多次检查仅提示慢性胃炎。在医生的心理安抚和建议下,她暂停医疗干预,调整生活方式并观察随访,一年后指标自行恢复正常。
费保营也再次提醒:“肿瘤标志物只是一个参考信号,需结合其他临床信息综合判断。一旦发现指标升高,应及时咨询专科医生,进行系统评估,而不是盲目上网搜索、自我惊吓。”他强调,科学的防癌抗癌方式应包括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并依据权威指南进行针对性筛查。
(来源:潮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