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 “关爱开学季---ADHD健康大家谈”现场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胡鑫
编辑 | 袁月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俗称“多动症”,其识别与干预不仅关乎患儿个体的发展,更牵系着家庭与社会的未来。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等现象往往被误解为“调皮”或“不听话”,而忽视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神经发育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郑毅强调,ADHD的诊断需符合多项严格标准,包括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等核心症状持续半年以上,并在不同场合显著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社交功能,同时还要排除其他躯体或精神疾病的影响。这一科学边界的明确,有助于公众走出认知误区,正视ADHD的疾病属性。
近日,在“关爱开学季——ADHD健康大家谈”活动现场,郑毅教授与力品药业董事长叶英分别从临床实践与企业责任的角度,围绕ADHD的认知、防治与多部门协作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促进儿童精神健康体系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与建议。
郑毅教授表示,儿童的注意力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幼儿通常只能维持10—15分钟,随年龄增长可逐渐延长。因此,教学方式也需与之适应,例如在课堂中穿插讲解与互动,让孩子有合理活动的机会。如果孩子表现出远超同龄人的多动行为,如频繁离座、干扰他人,且持续影响正常学习,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前往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及时、科学的干预尤为关键。郑毅指出,ADHD的治疗应遵循分龄原则:6岁以下儿童优先通过行为训练等非药物方式促进神经发育;6岁以上则应在医生指导下开展药物治疗,并配合行为干预、脑功能训练等综合手段。父母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仅需正确认识疾病、配合治疗,也应在生活中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与休息,营造有利于康复的家庭环境。
除了家庭与医疗机构的努力,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在ADHD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叶英介绍,力品药业针对儿童用药安全性问题,研发了非兴奋剂类缓释制剂盐酸可乐定缓释片,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剂量与服药频率,提升用药依从性与安全性。同时,企业还积极开展公益科普、专家讲座、社区义诊等活动,助力ADHD的早筛早治。
展望未来,郑毅教授呼吁进一步加大社会宣传,借助新媒体等多种渠道提升公众对ADHD的认知,并推动“家校医社”联动机制的广泛落地。只有形成常态化、多层次的协作网络,才能有效构筑儿童精神心理健康的坚实防线,助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