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脚步渐近,天地间阴阳趋于平衡,昼短夜长的节奏里,燥气与凉意正悄然渗透生活。此时人体阳气渐收、阴津易耗,饮食调理需紧跟节气转换,为秋冬健康筑牢根基。
秋分后,气候最大特点是“燥”与“寒”交织。空气湿度下降,燥邪易伤肺胃,常见口干、皮肤紧绷等不适;同时昼夜温差拉大,脾胃受凉易生虚寒。饮食上首重“润”——并非单纯补水,而是通过甘润之品滋养肺阴,缓解燥象。可适当增加多汁类食材摄入,其性柔缓,能缓慢渗透滋润,平衡体内津液。
其次需“护脾”。夏季贪凉饮冷、饮食不规律,常使脾胃功能减弱;秋凉更易凝滞中焦。此时宜减苦增甘,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减轻脾胃负担。避免过食生冷瓜果或寒凉饮品,以防阳气外泄、内里受寒。
再者讲究“收”。秋主收敛,人体气血渐向内藏,饮食不宜辛散过度。减少辣椒、烈酒等辛温之物,以免耗伤阴液、扰动阳气。可侧重酸甘口味,酸能收敛津液,甘能健脾和中,助身体适应季节转换的节奏。
秋分饮食,不在猎奇求新,而在顺应天时。以润燥为基、健脾为要、收敛为法,让饮食成为调和阴阳的媒介。一碗温热的粥、一碟清润的小菜,皆是顺应节气的智慧。此时调养得当,不仅能缓解秋燥不适,更能为寒冬储备元气,让身体在季节流转中保持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