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生今年32岁,和妻子育有一子,生完小孩后妻子就一直在家全职带娃,一家人的重担都压在了他身上。平常工作压力大的时候,他会吃各种美食来犒劳自己,红烧肉、火锅、烧烤、炸鸡等等都是他的最爱。
他的体重也因此而上涨了不少,近半年来还时不时会腹痛,去医院检查发现罹患脂肪肝、慢性胰腺炎,胰管内还有大量结石。医生叮嘱他要注意控制饮食,减少暴饮暴食。但他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症状稍一缓解就会暴饮暴食。
最近半个月来,他身上不仅有有腹痛症状,还时不时呕吐,实在没办法的他只能再次去医院就诊。这次检查的结果就没那么乐观了,腹部CT显示胰头存在异常病灶,考虑是胰腺癌。这让他难以接受,自己还这么年轻怎么会患癌呢?
一、为何命悬“胰腺”几率如此高?
胰腺位于心脏下方一个手掌左右的距离,形似一个细长的小红薯,虽然体积小,但却肩负着消化食物和调节血糖2个重要功能。
因胰腺被胃、肝以及肠道等脏器包绕,所以在出现病变时很难感受到疼痛,或是被误认为是其他脏器出现了问题。常规的检查也难以及时发现胰腺病变,以至于很多胰腺癌患者一经确诊就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数据显示,9成左右的胰腺癌患者确诊时即为中晚期或转移阶段,我国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有7.2%。
此外,胰腺的组织血管、淋巴管十分丰富,癌细胞很容易转移到肝脏、肺部,或是通过淋巴转移到腹腔淋巴结。很多<2CM的胰腺癌病灶就会发生微转移,但在影像学中难以发现。
胰腺癌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之间,老年人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年轻人。近年来,胰腺癌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胰腺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指出,目前临床上对诱发胰腺癌的病因尚未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胰腺癌的发生与一些危险因素相关。
吸烟是目前公认的胰腺癌致病因素,相较于非吸烟者,吸烟者发病率会高出2~3倍。除了吸烟外,胰腺癌的发生与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肥胖、酗酒以及遗传等因素相关,临床上越有5~10%的患者有胰腺癌家族史。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糖尿病,罹患2型糖尿病的患者与胰腺癌发生有较大关系。2型糖尿病对胰腺癌的治疗结果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会一定程度影响胰腺癌风险。
《临床肝胆病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胰腺癌确诊前2~3年,约有85%的患者会有高血糖、糖尿病症状,而在确诊前1年,更是糖尿病的高发期。很多医生初诊时只会看见患者的糖尿病,而忽略了背后可能存在的胰腺癌。
二、身体若有4个表现,小心胰腺癌找上门
胰腺癌是个很“狡猾”的疾病,发病时的信号十分隐匿,很容易被人们所忽略。
1、突发的血糖升高
胰腺癌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让血糖突然上升。一些没有肥胖、家族病史的人群,突然出现血糖上升、不稳,一定要警惕。
2、大便异常,出现脂肪便
排便时感觉粪便很油腻,甚至上方带着一层油膜,说明身体无法分解食物内的脂肪,很可能与胰腺受损相关。

3、腹痛不适且反复发作
经常出现腹部不适、腹痛症状很可能与胰腺癌相关,但这些症状很容易与胃肠道疾病相混淆。很多人做了一堆的胃肠道检查,发现一切正常,但身体的不适却持续存在,这时候就要警惕可能是胰腺出现问题了。
4、食欲差,易有饱胀感
胰腺癌所致的食欲下降,在摄入油腻的食物时症状会特别明显,如炸鸡、油条、蛋糕甜品等食物,完全吃不下去。除了食欲下降外,在吃饭的时候很容易就吃饱,因胰腺功能下降会导致消化功能不好,食物无法及时消化。

三、治疗难、预后差,如何破局?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中心副主任医师罗小军曾表示,手术是治疗胰腺癌最有效的方法。腹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但对于胰头癌患者来说并不合适,术后出现出血、胰瘘等并发症的概率较高。
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内镜以及病理学科的进展,关于胰腺癌也有很多的诊治进展,外科手术、抗肿瘤药物也有一定进展,为胰腺癌治疗带来了机遇与突破。
那胰腺癌有办法预防吗?
临床上对于诱发胰腺癌的诱因尚不明确,但我们可以通过良好的习惯来尽可能降低发病风险。以下几点很重要:
• 保持一日三餐规律
• 戒烟限酒,可适当喝茶
• 避免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
• 多摄入果蔬、谷类、豆类以及甘薯等天然食物
• 加强体育锻炼,避免超重、肥胖
• 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 有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胆囊结石以及糖尿病的患者,要积极防治疾病
胰腺癌虽然可怕,但也并非无迹可寻,日常要多观察身体表现,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 《肿瘤界也有自己的“王中王”—胰腺癌》.湖湘中医肿瘤医院官方挂号平台.2025-08-11
[2] 《饭后出现 4 种症状,警惕胰腺癌!尤其是这类人》.科普中国.2024-10-14
[3] 《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胰腺癌,真的防无可防吗?这些方法至关重要!》.人卫健康.2025-05-0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