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就吃了几颗花生,脂肪肝会不会加重?”一位45岁的男性职员这样问。这个问题看上去是个细节,其实背后隐藏着更大的误区。
许多人对脂肪肝的认识长期陷在“油腻”二字上,仿佛只要控制住油脂摄入,肝脏就能安然无恙。肝脏的问题从来不只是某一个食物造成的,它是整个代谢系统出问题后的一个表现。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大量饮酒才会伤肝,少喝点没关系。问题是,酒精的代谢优先级非常高,只要有酒精在体内,肝脏就会把其他代谢任务暂时搁置,全力处理酒精。
这时候脂肪代谢就被延后,脂肪堆积在肝细胞内,日积月累就形成脂肪肝。即便是非酒精性脂肪肝,也可能在酒精摄入下迅速加重。
这不是说每一滴酒都会致病,但对于已经有脂肪肝的人来说,哪怕少量饮酒,也是在给肝脏增加负担。
特别是一些含糖酒精饮品,在提供酒精的同时又加入了果糖和其他添加剂,对肝细胞的损伤是双重的。很多人都忽视了聚会时喝的调制饮品,以为比白酒安全,其实风险并不低。
高果糖的加工食品与饮料的代谢路径直接在肝脏中完成,果糖不像葡萄糖那样需要胰岛素辅助,它直接进入肝细胞,被迅速转化为脂肪。
如果摄入过多,就会造成肝细胞负荷过重,脂质滴在肝内聚集,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市面上很多饮料表面上打着低脂低糖的旗号,但实际含有大量高果糖浆,它对肝功能的伤害是隐蔽而深远的。
很多糕点、能量棒、早餐谷物条、儿童零食中也加入了这类成分,看上去热量不高,但长期摄入,会在体内累积成一套难以代谢的糖脂负担。
肝脏是代谢的中枢系统,而不是垃圾处理站,一旦被过多果糖占据,就会引发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进而转化为脂肪性肝炎。
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食物脂肪不仅难以被代谢,还会破坏肝细胞膜的完整性,让肝脏更容易受到氧化损伤。
很多人以为只要不吃肥肉就行了,但实际上这类脂肪广泛存在于加工肉制品、起酥点心、人造奶油和炸物里。
特别是一些看似“高端”的零食,含有大量奶油、黄油、植脂末,这些成分含有高度精炼的饱和脂肪,对肝细胞的毒性很强。
更要命的是反式脂肪,它在工业加氢过程中产生,是许多长期常温保存食品的“秘密武器”。反式脂肪不但会升高坏胆固醇,还会抑制好胆固醇的生成,影响肝脏脂质代谢平衡。
摄入这些成分的人,即使热量控制得不错,肝脏也可能因为质量不好的脂肪而不断受到破坏。
很多人为了控制脂肪摄入,开始减少油脂,但不自觉地摄入了更多的精制糖和白面制品。这类碳水进入体内会迅速被分解成葡萄糖,引发胰岛素快速上升,而高胰岛素水平会刺激肝脏合成脂肪。
这种合成过程不是身体所需的营养,是代谢系统的应急机制。精制碳水不会提供任何纤维或微量营养素,对肝细胞毫无支持,还会拉高血糖波动,造成胰岛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肝脏的脂质清除能力。
很多人在早餐时吃白吐司、蛋糕,中午又来一碗精白米饭,晚饭配些精面粉制成的主食,一天下来虽然不觉得油腻,但体内的胰岛素早已疲于奔命,肝脏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脂肪包围。
有人觉得动物内脏和高胆固醇食物是“补品”,含有丰富的铁和维生素,但忽略了它们胆固醇含量极高,而且部分内脏还含有残留代谢废物,对肝功能已弱的人是沉重负担。
胆固醇本身不一定直接造成脂肪肝,但在代谢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它容易在肝细胞中沉积,引发脂质代谢紊乱,促进脂肪颗粒聚集。
而且,高胆固醇饮食会间接造成血脂异常,使得肝脏处理血脂的能力进一步下降。尤其是那些患有基础代谢紊乱的人群,摄入这类食物后会加剧胰岛素抵抗,形成一个不断加深的恶性循环。
吃动物内脏的频率不需要很高,只要有规律地摄入,就足以在数月内对肝功能造成持续压力。
真正危险的,不是吃几颗花生,而是忽略了那些真正需要忌口的东西,把注意力放错了地方。如果一个人一边控制着油脂,一边喝着果汁、吃着面包、来点夜宵啤酒,那脂肪肝就不可能改善。
更棘手的是,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早期即使已经损伤,症状也不明显,但一旦进入进展期,恢复就很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脂肪肝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AMPK通路介导中医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分子机制及研究进展网络首发曹峰铭:胡锋杰:周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