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前几天和大家聊过肝气容易堵住的地方,不少朋友都说很有同感。调理肝的关键,其实就在一个通字,肝就像春天里伸展的树,喜欢通畅,不喜欢压抑,要是出现肝气郁结的状况,身体其他部位的气机也容易受影响。一旦气血运行不畅通,浊物就容易在体内滞留,从而导致脸色暗沉、长斑这类问题产生。《黄帝内经》中提到:“肝病发于春、愈于夏、甚于秋、持于冬”,这也表明肝脏的健康状况和四季的变化有较为密切的关联。
今天,木子简单讲三个办法,皆从激发与疏导肝经气血着手,助力打通郁结、使浊 气流动,若睡觉前坚持一个月,身体会渐渐感觉更清爽、更轻快。
一、揉地筋调筋络
足底有一根筋名为地筋,它虽处下方,却是全身筋络的根本,由肝掌管,且与全身筋络相关,《素问·痿论》云:“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肝管着筋,全身筋络皆赖肝血滋养,若肝气郁结,地筋便易发硬,若肝血不足,地筋就会干燥。
揉这根筋不只是一般按揉,更带有从源头调理的意思。揉的时候要静下心来,用拇指缓缓按揉,感觉到它从硬变软、从紧变柔,就说明肝气正在舒展。如果揉的时候打嗝、肚子咕噜响,那是中焦气动、三焦通畅的好现象,传统叫做得气。先用温水泡脚,不单是为了暖和身体,更是为了活络气血,给揉筋做好准备。
二、推肝经引气血
大腿内侧是肝经主要经过的地方,就像气血流通的主通道,要是这里堵了,肝血就不容易输到头面部,这样就容易出现面色不好、眼睛干涩胀闷的情况,清代医家沈金鳌说:“只有肝气调和,全身的气机才能通畅”。
推肝经不只是放松肌肉,更是引导经气、调整血流,最佳在晚上7点至9点之间进行,因为此时气血正缓缓归向肝经,提前疏导犹如给即将流注的气血提前清理通道,手法需柔中带稳,顺着经络方向往下推,以意念引导气流、用手推动经络,不可用力过猛,否则反倒造成新的淤堵。
三、推两肋转气机
双侧胁部乃肝经与胆经交汇之所,有一关键穴位叫“章门”其为脏腑之气汇聚的重要会穴,可全面调节五脏气机运行。大包是脾经的主要络穴,具备贯通阴阳的功效,这些部位不可随意推按,得顺着章门、大包等穴位,以疏通作为主要操作方式。
推两肋不仅能疏通肝胆,还可以运转全身气机,让上逆的气得以下降,让困顿的脾胃得到运转。最好在清晨操作,帮助肝胆之气随着晨光生发。操作时配合呼吸,吸气时蓄力,呼气时推出,想象浊气随之散去。
四、坚持一个月感受身体变化
刚开始做的七天,地筋慢慢变软,说明肝气开始通畅,筋络得到滋润。
第二到第三周,大腿内侧的堵塞感减轻,眼睛胀涩好转,说明肝经逐渐通畅,气血得以向上滋养。
到了第四周,两肋的胀满感减少,情绪更加平稳,脸色也渐渐润泽,这说明内脏气机通畅,肝的疏泄功能正在恢复,效果从经络深入到脏腑,从调气延伸到养血。气机畅通无阻,面容的光彩,其实就是身体内部调和、阴阳平衡的自然表现。
这段时间要注意,别吃生冷的东西,早点睡觉养养身体,好好护着中焦,把血液收拢来养肝脏,内外一起配合,效果才会更好。
这三个方法,从下激发地筋之源,从中疏通肝经之路,从上运转两肋之枢,共同实现疏通上下、运转气机的作用。坚持做下去,其实就是用自身的气血引导,借助传统方法,以人手辅助身体自然机能,完成气血的清理和重建。气血畅通,面容光泽,不过是脏腑调和、阴阳平衡之后自然呈现的结果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