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后,天气逐渐由暑热转为秋凉,但“秋老虎”的余威仍可能带来阶段性高温,加之昼夜温差增大,此时脾胃最易受到湿热与寒凉的双重夹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养胃需顺应季节变化,通过温润食疗调和气血。以下推荐三款适合出伏后饮用的养胃粥,结合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营养学,助您养出健康好胃。
一、出伏后脾胃养护的关键
- 气候影响
- 出伏后,北方地区昼夜温差可达10-15℃,南方则可能遭遇“秋老虎”高温。这种冷热交替的环境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腹胀或腹泻等问题。
素材来源于百度
- 中医养胃原则
- 温润为主:避免寒凉食物损伤阳气,同时防止秋燥伤阴。
- 健脾祛湿:夏季残留的湿气与秋季干燥形成矛盾,需通过食疗平衡。
-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细嚼慢咽,减轻脾胃负担。
二、三款养胃粥品推荐
1. 南瓜小米粥——胃黏膜的“天然保护剂”
食材:南瓜100克、小米50克、粳米50克。
做法:
- 南瓜去皮切块,小米与粳米淘洗干净。
- 锅中加水煮沸后,放入米与南瓜,转小火熬至软烂。
- 功效:
- 南瓜富含果胶,能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愈合,并吸附肠道毒素。
- 小米性凉味甘,健脾和胃,适合脾胃虚弱者。
- 适用人群:胃溃疡患者、消化不良者及秋季易便秘人群。
素材来源于百度
2. 山药红薯小米粥——健脾温中的“双补组合”
食材:山药1根、红薯1个、小米100克。
做法:
- 山药、红薯去皮切丁,小米淘洗后浸泡30分钟。
- 所有食材入锅,加足量水煮沸后转小火熬1小时至浓稠。
- 功效:
- 山药补脾益肾,红薯富含膳食纤维,二者协同增强脾胃动力。
- 小米的温中作用平衡红薯的凉性,适合体虚者长期食用。
- 适用人群:产后虚弱、老年人及慢性腹泻患者。
3. 陈皮白扁豆粥——祛湿理气的“黄金搭档”
食材:陈皮10克、白扁豆30克、粳米60克。
做法:
- 陈皮洗净切丝,白扁豆提前浸泡2小时。
- 粳米与白扁豆入锅,加水煮至半熟后加入陈皮,继续熬至软烂。
- 功效:
- 陈皮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白扁豆健脾化湿,二者搭配可缓解暑湿后脾胃滞胀。
- 适合夏季贪凉、空调使用过度导致脾胃虚寒者。
- 适用人群:腹胀嗳气、咳嗽痰多及舌苔厚腻人群。
素材来源于百度
三、养胃日常注意事项
- 饮食禁忌
- 避免生冷(如冰饮、生鱼片)、辛辣(如辣椒、芥末)及油腻食物。
- 糖尿病患者慎用红枣、南瓜等含糖量高的食材,可用代糖替代。
- 起居调理
-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夜间注意腹部保暖。
- 饭后1小时进行散步等轻度运动,促进消化。
- 情志调节
- 忧思过度易伤脾,保持心态平和,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缓解压力。
四、结语
出伏后是调养脾胃的黄金期,通过南瓜小米粥、山药红薯粥、陈皮白扁豆粥等食疗方,结合中医“三分治,七分养”的理念,既能缓解夏季湿热遗留问题,又能为秋冬进补打好基础。记住,胃是“养”出来的,坚持温润饮食与良好生活习惯,方能拥有健康强健的脾胃。